今天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民間將這一天認作關圣帝君的生日,舊時要在關帝的道場舉辦隆重的廟會。關帝圣君即歷史人物關羽,在中華民族的信仰體系中,他以其忠勇俠義的形象,深受各族人民的敬仰。滿族人對關帝圣君的崇敬,更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而吉林市的關帝廟會則是這一信仰文化的生動體現。
滿族作為一個以弓馬起家的民族,崇尚勇敢、忠誠和正義的品質,而關羽身上所展現出的忠、義、勇,恰好與滿族人的價值觀高度契合。傳說清太祖努爾哈赤自幼喜愛讀《三國演義》,對關羽的忠義和神勇欽佩不已,在其取得領導地位后,便倡導對關羽的崇拜,還在赫圖阿拉修建關廟,奉祀關羽。皇太極同樣喜愛《三國演義》,并將其作為教導滿族人的重要書籍,進一步推動了關羽信仰在滿族中的傳播。
清軍入關后,為了穩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統治者大力弘揚關帝崇拜。清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加封關羽,將其神格化,使其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象征。同時,滿族傳統薩滿祭祀,也將對關帝的信仰融入其中。如北京坤寧宮的朝祭神中,關圣帝君便是重要的一位,每日承受著清代皇帝的供奉、祭祀,享受著帝王級的待遇。而且,在很多旗人家庭中,關羽也被作為神靈與其他神靈一起供奉 。
吉林市作為滿族聚居地之一,也深受關帝信仰的影響,舊時供奉關帝的廟祠遍布城鄉。據民國版《永吉縣志》記載:民國時期吉林城城區有三座,即東關帝廟、北山關帝廟,以及火神廟中的關帝祭殿。另外滿族聚居的大型鎮店村屯,必有關帝廟——烏拉街關帝廟等獨立的寺廟,以及波泥河等與其他神祗合祀的關帝廟就有46處。鑒于位于今嫩江街的巴虎屯關帝廟、龍潭山龍鳳寺內關帝殿等未被錄入,吉林市舊時的關帝廟數量肯定要比《永吉縣志》記載的更多。
吉林市的關帝廟以東關帝廟和北山關帝廟最為著名。兩座關帝廟均建于清康熙年間,方位上按“文東武西”排布:東關帝廟側重于求財,內設山西會館、酒商會,可惜上世紀三十年代因修建江堤和江橋而被拆遷。北山關帝廟則俯瞰德勝門、清代校場和演武廳,是八旗官兵仰望的精神支柱——出征求平安,凱旋謝神佑,盡在此廟祭祀。很遺憾如今北山關帝廟雖存,但廟內卻興建了更為宏大的佛殿,不明就里的游客很容易誤會究竟哪尊神明才是寺廟的正主。
曾幾何時,關帝廟會是吉林重要的民俗活動。除關帝成道日外,每年農歷五月十三的關帝磨刀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關帝誕辰日,各關帝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關帝圣君獻上祭品,祈求平安、幸福和好運。據《永吉縣志》記載,關帝誕辰廟會日,北山關帝廟還會在廟內戲臺上演 “單刀赴會”、“三英戰呂布”、“古城會” 等劇目,廟內香煙繚繞,社戲喧嚷,熱鬧非凡。可惜如今的北山關帝廟戲臺已被改成天王殿,“華夏正聲”的匾額也被“挪用”他處。
在當年,吉林市的關帝廟會和藥王廟會一樣,也是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平臺。廟會上,各種土特產品、手工藝品琳瑯滿目,風味小吃香氣四溢,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商家。同時,廟會還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如大鼓書、雜技等,為人們帶來了一場視覺和味覺的盛宴。
時過境遷,舊時吉林市熱鬧的北山關帝廟會已基本退出歷史 。并且隨著廟會消逝的不只是熱鬧,還有人們對“忠義”二字的具象念想——那是能讓陌生人因共同的敬畏而相視一笑的溫暖,是能把傳統美德揉進日子里的煙火氣。遺憾的是現代人對包括關圣帝君在內的各路神明祭拜,更多的只是一種對“增益”的單純渴望……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