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有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過,有偽經之嫌卻流傳久遠的《法滅盡經》,在描述末法時代佛法滅去的過程里,還是給諸部佛經劃分出了個“三六九等”,破魔開悟最為剛猛的《楞嚴經》率先滅去,簡單易行的《無量壽經》最后滅去,此后佛法盡滅,直至后來世彌勒菩薩降世成佛。諸部佛經在傳承佛法的過程里的獨特分工,卻也可見一斑。不止佛法,每個文明的傳承,都是既分層也分工的,漢文化也是如此。
一、傳統漢文化中血脈傳承者的“圣裔”
根據百度百科對漢文化的釋義,漢文化的底色是儒家文化。不過,大眾熟知的傳統漢文化至少是有著儒釋道三家。在國共內戰臨近結束,蔣委員長“最是倉皇辭廟日”的危急時刻,倉促撤退中依舊沒有忘記帶走中華文化的3位名人,恰好分別就是儒釋道三家的代表:孔子77代孫、末代衍圣公孔德成、藏傳佛教格魯派內蒙最高活佛第六世章嘉呼圖克圖、正一派第63代天師張恩溥。當然,格魯派和漢文化的關聯度還是低一些,不過衍圣公和張天師卻堪稱漢文化極具代表性的靈魂人物,一個77代,一個63代,都是跨越千年傳承的大家族。
當然,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里,提起“衍圣公”三個字的時候,勢必會招致極大非議,畢竟連孔子的“圣人”地位都已被摧毀殆盡,因傳承孔子血脈而獲得榮耀的衍圣公一脈自也塵歸塵土歸土,更何況衍圣公還被一句“世修降表”定死在輿論的恥辱柱上,地位尷尬。當然,63代張天師的處境也不遑多讓,遭遇過被抄家產,其身上還有一首人盡皆知的預言民謠“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歇一歇”,張天師世系的命運也確實如此發展,63代張天師于臺灣羽化之后,大陸和臺灣兩邊的繼承人身份一度亂成一鍋粥。
說完衍圣公和張天師的“黑料”,再說說兩者對于漢文化傳承的意義。畢竟,中國人自古重視血脈傳承,如果連孔子和張天師這儒道兩家開山祖師式的人物,都不能給后代爭下一份血脈榮耀的話,那中國人重視血脈傳承的傳統恐怕就要徹底斷送了。說到繼承權,即便是在現代的法律體系下,子女都是最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在古代的道德之下,更是堪稱天經地義。只要古代帝王依舊需要孔子的儒家學說穩定社會秩序,便勢必要尊孔,也勢必要給予孔子嫡系后人榮耀。同樣的,張天師及其背后的正一道也是傳統漢文化社會秩序中的一部分。兩者的存在都是漢文化血脈傳承的活招牌,也都是社會秩序的穩定器。
二、給漢文化加一把火的圣賢
即便是孔子后裔,即便是張天師后裔,雖傳承了古代圣人的血脈和榮耀,但在智慧和能力方面,卻也依舊逃脫不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宿命。儒家也好,道家也罷,在開山祖師之后,將學派理論推向新高峰的中興之祖,大都并非出自“圣裔”,就像儒家孔孟朱王跨越千年的薪火相傳,就像道教在祖天師張道陵之后的葛洪、陶弘景、呂洞賓、陳摶、王重陽、張三豐等高道,一次次豐富完善著道家學說。如果說衍圣公、張天師世系是儒家和正一派燈火不滅的守護人,那儒道兩家千年中涌現出的異姓杰出人物,就是給教派傳承加一把火增強生命力的助力人,大家分工各自不同,卻完成著同樣的弘揚先賢文化的事業。
三、容易被忽視卻也不容忽視的底層文化傳承者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禮失而求之野”的意義。從當代來看,逐漸凋零的老一輩普通民眾,才是以融入生活的方式延續著漢族傳統文化的守門人,祭灶、供全神、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這些看似封建迷信甚至文化糟粕的東西,其實正是底層漢族人的文化傳統。待這些鄉土氣息濃厚的傳統逝去,作為漢族的新生代,又能憑什么來證明自己是一名傳承著漢文化的漢族人?就像稻田里沒有稻子的時候,勢必會被雜草所占據。漢族龐大的底層民眾,本就處于漢文化傳承中的跟隨者的位置,當底層民眾失去文化核心,勢必會失去獨屬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傳統,進一步就勢必要為其他的異質文化的開疆拓土預留空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