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曹英 ■鄭錦瑋
本文刊發于7月21日中國經濟時報
6月24日,山西省能源局與國家能源局山西監管辦公室聯合發布《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這份將于8月1日正式實施的文件,針對省內分布式光伏發展痛點開具“山西藥方”。
作為全國首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省份,為推進能源轉型和清潔能源消納,保障光伏發電項目和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山西通過制度創新破解分布式光伏“消納難、接入難、場景少”三大瓶頸,為加速培育綠色新質生產力、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提供了關鍵政策支撐。
《細則》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對自發自用電量的硬性約束: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工商業光伏,占年發電量的比例應在50%以上。若未達標,調度機構可提前對項目采取限制出力等措施。這一嚴于國家普遍性要求的規定,直面山西分布式光伏快速發展導致的電網消納壓力。
針對山西農村地區電網基礎薄弱的現狀,《細則》創新性提出,鼓勵非自然人戶用分布式光伏以行政村(社區)為單元,優先采用“集中匯流、升壓并網”方式接入。在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慈林鎮南張河村,這一試點工程已顯現成效。面對整村58戶居民僅靠200千伏安供電臺區的困境,創新建設了低壓匯流網絡、升壓變壓器、并網線路及控制終端,將分散的屋頂光伏電力統一升壓至10千伏后集中并網。
“村民與光伏開發企業簽訂了25年屋頂租賃合同,除去當下每戶可以拿到初裝費10800元外,以后每年每戶還能拿到2100余元的屋頂租賃收益。”南張河村村委會主任王衛星表示。
當前,該村試點工程分兩期推進,一期工程覆蓋17戶,總裝機容量達320千瓦,目前已并網運行;二期工程完工后,將實現整村屋頂光伏全覆蓋,總裝機容量躍升至1200千瓦。這個創新模式為山西農村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路徑。
《細則》首次明確將高速公路等公共設施空間納入一般工商業分布式光伏范疇,為閑置資源開發提供政策出口。在山西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交控”)新能源項目現場,記者看到邊坡、互通樞紐、中央隔離帶等曾被視為“邊角料”的區域,如今整齊排列著深藍色的光伏板,成為“綠電生產線”。
山西交控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陳建文介紹,目前累計建成分布式光伏電站577座,裝機容量達31.1萬千瓦,累計發電3.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2.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9萬噸,盤活高速公路沿線邊坡等空白資源約300萬平方米,路域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居全國交通行業前列。
談及新政影響,陳建文認為,《細則》從項目立項、投資備案、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帶來重大利好。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打包備案、開辟綠色通道”等政策,更是創優營商環境的生動體現。這解決了過去項目開發中的諸多瓶頸。
借力新政策,山西交控計劃未來3年加快建設,力爭實現年用電量綠電全覆蓋。據陳建文透露,在開發模式上,將探索“交能融合”新路徑,一方面以“光儲充”一體化提升綠電產量與就地消納水平;另一方面聚合分布式電源、儲能設備等打造虛擬電廠,構建交通能源局域互聯網,實現高速公路綠色能源自洽自足。
《細則》通過三大“山西特色”舉措,即以自用比例控并網質量、以集中匯流通鄉村梗阻、以空間利用拓場景邊界,為能源大省的綠色轉型注入可持續的“光動能”,標志著山西分布式光伏發展進入規范化、精細化新階段。
圖片來源:山西日報、山西交控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