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沒有荔枝
作者:陳勝
長安沒有荔枝,荔枝是亞熱帶水果,長安并不出產(chǎn)。長安有石榴、柿子、瓜果桃李,北方常見,并不稀罕。當?shù)夭划a(chǎn)荔枝,大唐皇帝和貴妃又想吃,怎么辦?
味覺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記載:“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人可能會偽裝口音,卻藏不住口味。涪州(今重慶涪陵)荔枝,承載著蜀地女子對故鄉(xiāng)的味覺依戀。恐怕她還愛吃辣。楊貴妃10歲以前在蜀地生活,蜀地產(chǎn)荔枝,吃個新鮮,地利之便也,兒時之念想也,無可厚非。鮮荔枝甜美,唇齒留香,當了貴妃的楊氏,對家鄉(xiāng)荔枝記憶猶新。唐玄宗富有四海,又寵愛楊貴妃,為搏美人一笑,調(diào)動國家力量,必得想方設(shè)法實現(xiàn)。
能否在長安移栽荔枝,讓貴妃就近吃個新鮮?不能。如同漢武帝不能在長安成功移植荔枝,太陽也不可能為明太祖“站下”。晏子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此亦無他,自然之理也。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后,在長安連扶荔宮都建了,終因氣候水土差異,“無一生者”。雖連年補種,偶有存活,也“終無華實”(不開花結(jié)果)。惱羞成怒的漢武帝,誅殺守吏十余人,最終放棄移植計劃,被視為“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史上著名的失敗案例。”同為溫暖濕潤的盛世,自然規(guī)律并不會對唐玄宗網(wǎng)開一面。所以,唐玄宗沒有像漢武帝一樣徒勞犯渾。既然不能移栽,那就只能著人千里運送了。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只圖貴妃嘗個鮮。
路線
涪陵是荔枝生長的北界,離長安不近,但尚不算遠得離譜。嶺南荔枝或許比涪陵荔枝更美味,但那不是楊貴妃小時候的味道。那是家鄉(xiāng)的味道,難以復制的味道。
白居易《荔枝圖序》第一句即明言:“荔枝生巴峽間”。北宋蔡襄《荔枝譜》記載:“妃子尤愛嗜(荔枝),涪州歲命驛致”。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貴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xiāng),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三天夸張了,七天已是極限。《天寶遺事》記載:“貴妃嗜荔枝,當時涪州致貢,以馬遞載馳,七日七夜至京。人馬多斃于路,百姓苦之。”
歷史上,溝通川陜的“荔枝道”,也是商貿(mào)要道,沿用至明清,并不是專運荔枝,絕非一無是處。北宋樂史在《太平寰宇記》中提出“荔枝道”,長久以來被大部分學者接受。其從今重慶涪陵、墊江到四川達州、萬源,再進入陜西鎮(zhèn)巴、洋縣、西鄉(xiāng),再與子午道相接,最終抵達西安,約2000里。
通過白居易《荔枝圖序》,我們都知道,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為了保鮮,驛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帶葉密封于竹筒中,裝籠上馬,20里換人,60里換馬,日夜兼程。在秦嶺、巴山之間,走棧道,快馬疾馳,常常人馬墜落山崖。
貶謫惠州的北宋文豪蘇東坡有詩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若真的要把荔枝從嶺南運抵長安,以唐朝的交通和技術(shù)條件,絕難實現(xiàn)。馬伯庸筆下的嶺南運輸鮮荔枝路線,是為增加文學作品戲劇沖突的主觀需要而設(shè)。4000多里的山山水水,通過特制雙層甕保存、連枝砍下、冰塊,每站換人換馬的接力……十一日后,運到長安的荔枝,縱然沒有變質(zhì),口感也必然極其一般。右相說:“嶺南的荔枝,也就那么回事”。其實,最要緊的是,嶺南荔枝可不是貴妃記憶中家鄉(xiāng)的味道啊!
“不知道是誰在圣人面前提了一句,說嶺南的荔枝比蜀地的好吃。”這個說辭很巧妙,把嶺南和蜀地荔枝關(guān)聯(lián)了起來。荒誕戲謔之下,一段故事才好展開……
生民
涪陵(嶺南)荔枝,有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或北宋的“花石綱”。孔子云:“苛政猛于虎。”張養(yǎng)浩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小小一顆荔枝,可能已經(jīng)壓上了盛世大唐的國運。蝴蝶效應也好,破窗效應也罷。歷史的走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而改變。如同近900年后,大明裁撤驛站,一名驛卒失業(yè),他叫——李自成!類似“荔枝貢”的事多了,又有各種矛盾疊加,安史之亂終于爆發(fā),大唐由盛轉(zhuǎn)衰。楊貴妃香消玉殞,大唐風光難在,生靈涂炭,哀鴻遍野。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經(jīng)過杜牧絕句的渲染,荔枝幾乎已成為唐玄宗、楊貴妃奢靡生活的象征,然而并不冤枉。其“以口福殘民”,確為事實。
我們用現(xiàn)代思維解構(gòu)歷史,必須尊重唐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普通百姓,尤其是涪州(或嶺南)百姓,對荔枝保鮮試驗或運送,不會狂熱支持。道理很簡單,皇家貢品,與爾等小民何干?實驗成功,就意味著勞民傷財,層層加碼盤剝,沿途樹倒、逃驛、流離失所。即便是長安市民,也僅是有些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初看不相關(guān),但安史叛軍攻占長安,燒殺搶掠,長安居民也在劫難逃。
在那個沒有汽車、公路、火車、飛機的年代,水果的保鮮與運輸,是個世界性難題。進入工業(yè)文明以來,運輸變得便捷,也更能為普羅大眾服務。昔日“妃子笑”,才好化作“百姓甜”矣。
藝術(shù)
長安沒有荔枝,有“送往長安的荔枝”和經(jīng)過文學、影視藝術(shù)加工過的“長安的荔枝”。
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能透視社會與人生,能使讀者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長安的荔枝》是馬伯庸的見微知著之作,很見功底,短小精悍,令人新奇而震驚。“尋找歷史的可能性”,他虛構(gòu)的合情合理,該作堪稱優(yōu)秀。
馬伯庸的想象力極為豐富,但非天馬行空。他說:“想象力就是沙漠里發(fā)現(xiàn)一整塊十噸重黃金,該怎么辦”。怎么把荔枝運到長安,是算法問題,組織管理問題,也是大唐面臨的一個看似不大又可能會影響全局的——問題。李善德的運算格子和《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的“大案牘術(shù)”類似,設(shè)計精妙。但歷史、社會和人性,從來就不是一個數(shù)學問題。
“為了夢想中金碧輝煌的長安”(《大明宮詞》)。李善德的家人,也是長安居民。李善德為事業(yè)忙碌,無怨無悔。為保家人,不遺余力。女兒那句“阿爺,我等你回家”,是他戰(zhàn)勝艱難險阻最強大的精神動力。當須發(fā)皆白的他,帶著最后一罐荔枝從妻女面前飛馬而過時,身后飄灑一路的鮮紅木棉花,是對家庭的承諾,是艱辛人心底堅守的浪漫和對生活的希望。
一家人,流放嶺南,因禍得福,竟躲過了安史之亂。當一家三口坐在荔枝樹下,愜意地一顆又一顆剝著鮮荔枝吃時,他們已然比皇帝夫婦幸福、幸運得多,快活似神仙了。
正如電影版《長安的荔枝》片尾曲《廟堂之外》中唱的:“有人前程一萬丈,有人螞蟻爬高墻。”“無人笑我不自量”。為李善德做了內(nèi)心獨白,為電影做了腳注,也留下了繞梁余音。
我當逐明月枕清風
一身坦蕩如城門少年郎
我當工有所償學有所用
無人欺我無依傍
我當敬來路敬高山
敬春日花開花落的街巷
我當敬那廟堂之外的月光
敬挑夫一碗茶湯賺一斗米小小的筐
爹爹在長安行商平了賦稅還有盈賬
節(jié)日里河燈有光舞姬個個腿腳有傷
小沙彌搖搖晃晃追得貓兒躍過紅墻
我當赴那無名無狀的月光
遙遙一抬手致萬鄉(xiāng)致盛唐
致我生如塵世無雙風一揚
愿這世間王侯與稚兒皆可沐朝陽
我敬千軍萬馬蹄下那朵花
我敬燕兒滿口泥安的家
作者簡介:
(陳勝近影)
陳勝,中國唐史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化學者、大型紀錄片《河南歷史文化博覽》解說嘉賓。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長于兒童文學、散文、詩歌、歷史傳記創(chuàng)作和隋唐史研究。著有新人文歷史讀物《大隋雄主楊堅》(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唐風烈烈》(鄭州大學出版社),傳統(tǒng)文化微讀本《揭秘中國古代科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詩集《往年他歲》(鄭州大學出版社)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