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接班。
漢武帝接班以后,曾頒發(fā)過一個“招賢令”,這封詔令的核心內(nèi)容,是為國家招募人才。
但說是招募,其實核心是“推薦”,也就是說,漢武帝當(dāng)年招募人才時,并沒有施行后世的“高考”——科舉制,而用的是推薦制。
科舉制和推薦制的區(qū)別是什么呢?
科舉制是通過廣泛的考試選拔人才,而推薦制是通過既得利益者推薦人才。
科舉制相對公平,畢竟大家原則上都要用相同的試卷考試,但是推薦制貓膩就多了,人家擁有推薦權(quán)的人,會不顧家庭關(guān)系,金錢利益,只去推薦真正的賢良嗎?
公元30年左右,在推薦制執(zhí)行了上百年以后,有人曾給大漢皇帝上奏了一篇奏疏,這篇奏疏中有這么一段話:
大漢之初,亦累功效,吏皆積久,養(yǎng)老于官,至名子孫,因為氏姓。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漢初的官員,基本算是終身制,繼承制,一家?guī)状硕荚谕瑯拥膷徫簧锨捌秃罄^,結(jié)果官職都要和姓氏直接掛鉤了。
單從這一句話,我們就能看出察舉制的弊端有多么大,和科舉取士相比,它是多么的不合理。
那么連匈奴都能打的找不到北的漢武大帝,為什么當(dāng)年沒選擇“高考”,而是選擇了明顯有漏洞的舉薦制呢?
核心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知識的普及程度,達(dá)不到搞科舉制的要求。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漢武帝剛繼位時,漢朝的文化還算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搞科舉,那怎么出題,難不成考試把所有的百家都涉及到?
此外知識的傳播,需要由文字來完成,而文字需要附著在紙張上,附著在其它東西上,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儲運(yùn)不方便。
但是當(dāng)時的漢朝是沒有什么紙張的,就是貴族,保存文字記載,用的也多是竹簡,至于老百姓,一輩子估計都未必見過紙。
如果沒有紙,知識怎么去普及,普及知識可不是容易的事。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的文盲率大約為80%。農(nóng)村地區(qū)的文盲率,至少還要高出十個百分點,2000年的時候,文盲人口也有8000多萬人,而2025年的高考人數(shù),也不過只有1335萬人左右。
在這種情況之下,漢朝普通家庭的讀書人又能有多少,其實又何止于漢朝,整個古代,普通人家能出讀書人也是小概率事件,在古代,知識其實一直都被百姓之上的階層所壟斷!
第二,古代的體制,基本決定了普通人的命運(yùn)。
漢朝的建立,是劉邦帶著一群伙計們搞定的,這幫伙計們功勞很大,因此劉邦建國后他們都被封為列侯,然后和老劉家一起治理天下。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幫老伙計會慢慢凋零,但是這個團(tuán)體卻是與國同休,他們的存在,也是皇權(quán)存在的基礎(chǔ)。
既然是大臣(士大夫)和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又把最肥的那塊利益拿走了,那么這幫為皇帝分憂的人,自然也要利益供養(yǎng),而這種供養(yǎng)最清晰的體現(xiàn),就是關(guān)鍵崗位的壟斷和傳承。
科舉制原則上是不問出身,只問學(xué)問,那這種制度如果真實現(xiàn),那必然會損害臣這一階級的利益,你說廣大的“臣”們會贊同嗎?
如果所有大臣,或者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不贊同,皇帝還能獨斷專行嗎?
大臣的工作,可不是有學(xué)識就行的,還需要見識、閱歷、眼界、人情世故......可不是說換就能換的。
因此別說漢武大帝沒法搞科舉,其實后面皇帝搞的科舉,也遠(yuǎn)遠(yuǎn)不如今天的高考那么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