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學校對教師的招聘要求正悄然發生著顯著變化。以往,師范院校畢業生是教師崗位的主力軍,但如今,越來越多非師范專業的高學歷人才開始涌入教師隊伍。這種現象在知名中學尤為明顯,碩士學歷成為入職起點,博士學歷也屢見不鮮。
今年,江蘇省蘇州中學的教師招聘結果引發了廣泛關注。該校共招聘了 13 名教師,其中 8 位是博士,5 位為碩士。令人驚訝的是,這 13 人中,有 10 人畢業于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另外 3 人分別來自中科院大學和南京大學,且無一人是師范專業出身。
蘇州中學,這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的公辦高級中學,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其前身為 1035 年范仲淹創辦的蘇州府學,歷經千年,校址未變,格局基本保存,堪稱中國教育的 “活化石”。
從這里走出了無數優秀人才,在科舉時代盛產狀元和進士,步入現代教育后,更是培養出了 63 位院士。如今的蘇州中學是江蘇省重點中學、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立項學校,在教育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次蘇州中學的招聘標準極為嚴格。招聘對象主要為 2025 年應屆博士研究生,若為碩士研究生,需滿足以下四項條件之一:
本碩階段至少獲得 3 次國家獎學金;
本碩階段榮獲省級及以上 “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 榮譽稱號;
本碩階段均畢業于第一輪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A 類(36 所);
高中階段在五大學科全國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中獲得三等獎及以上獎項。如此高的門檻,也難怪最終錄用的都是頂尖高校的精英。
其實,博士進入中小學教書已不是個別現象,在蘇州、杭州、深圳等地的中學以及各地重點中學,招聘新教師時要求碩士以上學歷已成為常態,甚至入圍復試的基本都是博士。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學歷成為學校選拔教師的重要標準之一。
正在修訂的《教師法》也提出,要將中小學教師的學歷要求提高到本科及以上,高中教師學歷可能提高到碩士及以上。在美國,學前教育教師的學歷要求便是碩士及以上。
從就業市場來看,博士的就業方向逐漸多元化。現階段,我國博士進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比例降低,進入企業、中小學的比例增長。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中等、初等教育單位已成為研究生畢業的主要去向之一。
對于蘇州中學此次招聘教師均為名校畢業卻無師范專業的情況,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分析,原因可能有兩方面。
一方面,名校畢業生在筆試、面試環節表現優異。教師招聘要求有教師資格證,在招聘過程中,他們的整體表現優于普通師范專業學生,這也促使師范專業反思人才培養模式。
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在招聘時存在名校傾向,將招聘名校畢業生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績。但名校畢業生能否成為名師,還需看其到崗后的實際表現。
學校招聘名校畢業生,看重的是他們的學科特長,期望他們能推動學校教學變革與創新。然而,名校畢業生進入中小學,雖能提升學校聲譽,但從長遠看,如果沒有合適機制幫助他們適應基礎教育節奏,可能會出現 “水土不服”。
同時,“學歷至上” 的招聘導向可能加劇教育資源不平衡,優質學校吸引高學歷人才,普通學校則難以與之競爭。
這一現象給師范生帶來了巨大挑戰。隨著名校生大量涌入中學教師崗位,普通師范畢業生面臨崗位減少、機會稀缺的困境。即便找到工作,初期薪資待遇可能因競爭激烈被壓低,職業晉升通道也可能因院校背景受限。
但這并不意味著師范生失去了 “市場”。良好的教學實操能力始終是師范生的核心競爭力。在校期間,他們接受了系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訓練,這使他們在幫助學生成長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例如,師范院校出身的教師在面對學生成績下滑、出現厭學情緒等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通過沙盤等方式洞察學生心理,幫助學生釋放壓力,找回學習狀態。
在教育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蘇州中學的教師招聘結果只是一個縮影。高學歷人才進入中學教師隊伍,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引發了諸多思考。對于師范生而言,應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提升教學實操能力,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
而學校在招聘教師時,也應綜合考量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情,而非僅僅關注學歷和畢業院校,從而構建更加優質、均衡的教育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