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眾多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云集于此,產生的尖端科研成果不勝枚舉。前不久,這片代表著國內頂尖水平的科技創新搖籃,迎來了一項全新成果——基于擴散模型的生成式圖像編碼。
“你可以把這種編碼技術看作一位‘畫師’。”中國電信云計算研究院的常建慧博士向記者解釋了技術背后的創新原理,“這位經過AI擴散模型訓練的‘畫師’,可以根據提示重新‘作畫’,還原圖片的細節、紋理甚至光影,而不是像打印機一樣機械地將數據還原成像素。”
吳杰院長與常建慧博士進行技術研討。
在全球多媒體技術領域最具權威性的會議——IEEE國際多媒體與博覽會議上,常建慧的論文從3737篇投稿論文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會議唯一被授予“最佳論文獎”的研究成果,充分體現了這項成果的創新價值和應用潛力。
基于擴散模型的生成式圖像編碼自誕生之初,就是一個面向AI時代的技術解決方案。
在保證肉眼視覺效果的前提下,這種編碼的圖像壓縮效率相比傳統技術提高了一千倍,高壓縮效率意味著對傳輸帶寬和存儲空間的需求大幅下降,有利于降低AI大模型訓練成本、提高訓練效率。同時,這也是一項“更懂AI”的圖像編碼技術,AIGC圖片與這種圖像編碼技術的底座同為生成擴散大模型,二者產出的內容具備很多相同的數據分布特征,因此這種編碼天然地適配如今日益豐富的AI生成式內容,能有效克服傳統圖像編碼在壓縮中的紋理丟失、還原失真等問題。
基于擴散模型的生成式圖像編碼原理示意。
采訪開始前,記者并沒有想象到這項全球領先創新成果的締造者,竟然是一位入職僅一年的“95后”女孩,而中國電信云計算研究院的成立也只有短短一年半時間。
當被問起在央企從事科研工作感受如何時,常建慧回答了兩個字——純粹。
她告訴記者:“基于擴散模型的生成式圖像編碼是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持續研究、積累的課題。入職后我與吳杰院長溝通了立項的想法,獲得了很大支持。”
“為了全面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我們建立了靈活的科研立項機制,賦予科研人才自主選題權,充分鼓勵自由探索。”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中國電信云計算研究院院長吳杰在采訪中如是說。常建慧所在小組還集結了其他四位計算機領域的“95后”博士,分別聚焦不同的研究方向。
當高層次的人才陣容遇到開放協作的科研環境,一間不起眼的辦公室也可以轉變為成果產出的沃土。除了生成式圖像編碼,這里還提出了一項針對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霧濃度感知跨模態融合方法”,同樣受到國際學界、業界高度關注。
在與吳杰的交談中記者發現,這位中國電信云計算研究院的“掌門人”也頗有來歷。
長期在海外從事計算機科學、云計算、分布式算法等領域科研工作的吳杰,是2011年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杰出成就獎獲得者、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歐洲科學院院士。2024年1月1日,吳杰的履歷增加了兩個全新的頭銜——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中國電信云計算研究院院長。
打造科技型企業的道路上,中國電信引進擁有國內外雙重科研背景和豐富學術創新成果的學者,執掌企業戰略新興業務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技術研究。
這種“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策略,為中國電信“降”來了領先的國際視野、創新的科研模式、高效的運作機制。
吳杰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中國電信云計算研究院推動高質量科技創新的思路設計:“重點支持原創性、前瞻性和顛覆性的技術研究,不拘一格引進高水平人才,營造包容開放、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的科研文化氛圍,構建以產業應用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充分激發科研隊伍的創新潛力和創造熱情。”
回想起應聘的經歷,常建慧記憶猶新:“面試只有院長和科研助理兩個人,旁邊放著一堆簡歷。”
“一切從零開始,兩個人,1000份簡歷。我過來任職的時候,身邊不同崗位、不同領域的朋友,大多對研究院建立的可行性持質疑態度。”吳杰告訴記者:“我特別重視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價值。研究院的成立,集團公司給了我們充分的自主權,自主招聘、自主定酬等等,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一所成立時間僅一年半的研究院,兩代科技創新工作者的共同選擇,一片孕育信息通信核心科技的創新沃土……在中國電信云計算研究院,記者看到了中國電信高舉創新驅動發展、逐夢科技領軍企業的實踐縮影——深化改革、崇尚科技、重視人才、自主創新、開放合作、面向未來。
來源:《人民郵電》報 作者:張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