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4 日,國際知名期刊
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線了最新一期的封面,與往期寫實派科研繪圖風格不同——
畫面中央,一位扎著麻花辮,
穿著實驗服的女孩,
神采飛揚地指揮著
微生物組成的交響樂團,
音樂與科學仿佛
正隨著她揮舞的指揮棒流淌而出。
這位女孩,正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微生物學博士許心銘,而這個充滿創意的封面,則是她的導師 Akos Kovacs 為她籌備的一份「驚喜禮物」。
學霸君很幸運地與許心銘聊了聊,聽她分享自己與導師的故事。
籌備半年的驚喜
許心銘告訴學霸君,當自己作為第一作者的綜述論文Composing a microbial symphony: synthetic communities for promoting plant growth(譜寫微生物交響樂:促進植物生長的合成群落)被期刊接收后,導師便開始悄悄「搞事情」。
某天,導師神秘地將她叫到辦公室展示這份驚喜,看到封面上那個酷似自己的麻花辮女孩,她心頭一驚,卻又不敢確信。
直到導師按捺不住笑意問道:「你不覺得她像誰嗎?」,謎底才終于揭開——
原來,導師早已將她的三張照片交給插畫師,為了保密,他甚至繞過自己,向實驗室其他成員征詢意見。他說,若期刊未選中此稿做封面,這份心意也將送給她做生日禮物。
「他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人」,許心銘笑著評價。
許心銘
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發文章是什么體驗?
這是一篇關于探討合成微生物群落(SynComs)的設計、構建和應用,特別是其在促進植物生長和可持續農業中潛力的綜述。
合成微生物群落通過微生物間的互補與協同,展現出遠超單一菌株的功能效率。
似乎是冥冥中的緣分,這篇文章的完成,本身也像是一段友情的協奏曲——其中的第二、三作者及最后一位通訊作者都是許心銘的摯友。
她說,這段和好朋友一起寫文章的經歷,是他們友誼的「試金石」。
許心銘與另外兩位 co-author
不過這塊「試金石」的打磨過程卻有些漫長:從決定開始,到最后發表,經歷了 3 年多的時間。
早在 2022 年,他們四人就決定一起開始寫這篇綜述。然而完成的過程十分曲折,大家不僅在學術上都有自己的見解,甚至連工作風格也迥然不同——
許心銘說自己是 J 人,信奉「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通常快速細化任務并推進,但另外一位成員,則是典型 P 人,更喜歡在腦子里打磨到完美,才開始動筆。
她哭笑不得地回憶:「有時清晨打開文檔,發現昨晚寫的每個字都被改了一遍。」
更艱難的是,時光流轉間,成員們已各自踏上人生新途——有人畢業,有人留在丹麥,許心銘則隨導師遷至荷蘭,甚至有人已經換了研究方向。
與此同時,他們瞄準的領域也不再空白,數篇新綜述相繼問世。
許心銘與另外兩位 co-author
不過,這篇難產的文章,還是經受住了重重考驗最終完成。
「我們工作量非常大,梳理了這個領域迄今發表的全部 86 篇文獻,」她說,「對于想要踏足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從我們這篇 Review 入手應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好消息是,四人的友誼也經住了這塊「試金石」的考驗,在第一輪返修結束后,由她做導游,大家一起到中國酣暢淋漓地玩了 19 天。
當然他們跨越 7000 多公里來到中國,還為了另外一件大事——共同見證和慶祝許心銘的婚禮。
許心銘在婚禮上擁抱了通訊作者兼好友 Carlos
J 人和超 J 人
許心銘的導師 Akos Kovacs,因為「送禮物」行為太過溫暖,在小紅書上被大家稱為「神仙導師」。
事實上,導師個性內斂,慣用歐洲人特有的迂回表達,爽朗直接的許心銘坦言,起初溝通并非全無障礙,「不過我性格比較直接,有什么問題我都會直接說」,她笑著說
中間為許心銘的導師 Akos Kovacs
Akos Kovacs 的一個特點是其超高的精力和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我已經很 J 了,但我導師簡直是計劃狂」,她曾發現,3 月份就已經可以看到導師的日程已經精確排至年末。
并且就算他在國外開會,郵件回復也照樣迅速且邏輯清晰,每次都能及時解答問題,近乎「全天候在線」,「這點在歐洲導師身上還挺難得的」,她說到。
Akos Kovacs 教授尤為重視培養學生的學術展示能力。鼓勵他們「將科研做得有趣」,學習講故事的能力。Akos Kovacs 課題組很少有一板一眼的文章標題,比如他們另外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叫做Frenemies of the soil(土壤的敵蜜)。
在導師支持下,許心銘從博士二年級起就在系內匯報課題,高年級時隨導師踏上國際學術會議的旅程。
「他不會要求你要怎樣做,但是你看到他如何對待科研,如何在科學界生存,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
這種無聲的示范,會潛移默化地引導你向他靠近。
最享受學習的三年
從北航畢業后,許心銘申請到丹麥技術大學讀博,今年是她來到 Akos Kovacs 課題組的第 5 年。
最初,她也會自嘲自己是「學術渣渣」,到如今她隨導師從丹麥搬到荷蘭的萊頓大學,身份從博士變為博后,工作內容也從僅需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務,擴展到開始承擔本科生帶教,基金申請,輾轉多地開會等工作。
隨著工作的深入和產出的積累,她也開始思考,留在學術界,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導師?
再回憶起自己的博士生涯,她評價是自己是進步飛速的三年,也是最享受學習的三年。
對于自己在學術道路上的飛速成長,她謙虛地說,不想談學術興趣那么大的詞,自己只是一個比較幸運的人,在做科研這件事上獲得了很多正反饋,所以興趣就自然而然地產生,帶來的結果也就相應地推著你更往高處去走。
許心銘畢業時,導師發的推文
在北歐,學術評價體系里文章發表情況的含金量并沒有那么高,「丹麥生物產業比較成熟,公司資助學校做研究,學校再反哺公司的模式非常常見。因此大家更關心的是項目是否有前景,能轉化,是否能拿回來 funding」。
這一點體現在學術界的各處,如在許心銘博士就讀的學校,博士畢業條件是需要 4 篇達到發表級別的文章,但無需正式見刊,這樣的好處是,避免了學生為著急達到畢業要求而做低質量的研究或者投稿低質量的期刊。
不過這種「松弛感」也暗藏挑戰,導師可能更強調興趣和純粹的探索欲,這樣的節奏與亟需成果累積履歷的年輕學者期望相左。
「和導師不 match,這是我經常見到導致博士念得不開心的原因」,她說到。
在這樣的量化標準下,也帶來了學術界的不穩定性,當沒有 funding 時,就會在考評體系中排名靠后。甚至她曾見到學校因調整組織架構,直接辭退副教授的情況,「三天就要卷鋪蓋走人,很無情」。
「大家都有壓力,論文、基金、教學、建立社交網絡都不能落下。你在學術界,想被看見,不想做 nobody,為了達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狀態,都會有不同的焦慮。」她說。
也許許心銘還不是最頂尖的科學家,但她正成為那種在自驅中找到興趣的科研工作者。
就如同那個充滿童趣的封面,它像一扇窗,讓我們窺見:
一個被尊重,被鼓勵,被看見的環境,如何滋養,甚至重塑一個年輕學者的學術生命,盡管依舊會有焦慮和挑戰,但也會托舉著她走得更高,更遠。
*感謝許心銘女士(小紅書賬號:Zn-)對本文提供的信息和照片
題圖來源:受訪者提供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匯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響因子(2025 年最新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