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1日凌晨結束的電競世界杯LOL項目比賽中,GEN以3-2擊敗AG.AL奪冠。賽后經過GEN內部討論,AG.AL、HLE、T1三只戰隊的鑰匙將被放入GEN的冠軍獎杯底座。
賽后,GEN中單Chovy選手接受韓文流采訪。在被問到最后底座選鑰匙的時候,選擇的理由是什么?Chovy表示,其實我喜歡紀實,原本想選AL,G2,FLY,但隊友們的意見是想選三個厲害的隊伍,這也是大多數的意見。
chovy的觀點可謂殺人誅心。與 T1、HLE、AL 的 “光榮入圍”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BLG 的徹底隱身。韓國網友用 “實時火刑”“根本記不得” 定義這支隊伍,甚至將其與 G2、FLY 歸為 “不上不下的梯隊”。
BLG 在 2025 年的國際賽事中表現平平,不僅在 MSI 中輸給 G2 止步八強,后續賽事也未能與 GEN、T1 等頂尖隊伍交手。當 GEN 隊員提到 “選擇打得好的隊伍” 時,BLG 自然被排除在外。韓網熱評犀利指出:“連 G2 都打不過的隊伍,憑什么和能與 GEN 打滿五局的 AL 相提并論?”對于BLG而言,好消息是沒成底座,壞消息是連當底座的資格都沒有。
BLG超話一片罵聲。在 AL 的對照下,BLG 的問題被無情放大。有粉絲直指教練戰術僵化:"永遠只玩一套,不知道陣容強勢期,視野沒做好就急著開團,過去的教訓一直在犯。" "PigWei 不走,換再多打野也是白搭" 。此外,"整個隊伍都透著傲慢" 的觀察引發共鳴。粉絲們認為,BLG 在優勢時急躁冒進,劣勢時自暴自棄,缺乏 AL 那種 "逆風時的耐心"。
這種自省并非單純的情緒宣泄,而是夾雜著具體建議:"回看所有比賽,學學其他隊伍怎么打"、"五個人擰成一條繩,別忘了訓練室那句 ' 團隊合作贏得總冠軍 '",字里行間是 "恨鐵不成鋼" 的真切期待。
然而,與宣泄情緒相比,還有比輸比賽更可怕的事情。AL輸給GEN后,“換選手”成了討論焦點,但現實是:想換,卻無合適人選。中單位置上,國產選手中能與Shanks形成競爭的幾乎只有Knight(左手),但本賽季Knight狀態下滑嚴重。更關鍵的是,除了左手,再難找出第二個能擔綱頂尖戰隊中單的國產選手。
下路的情況更棘手。AL的Hope雖在決賽中與Ruler有明顯差距,但放眼LPL,可選的國產AD寥寥無幾,Gala近期表現與Hope五五開,新人Leave雖被提及但缺乏大賽驗證。“不是Hope不夠好,是能替代他的人根本不存在”,LPL的AD位置,早已從“百花齊放”退回到“矮子里拔將軍”。
國產選手的斷層,根源在青訓。LPL實行“18歲才能上場”的規定,這意味著新人至少要在青訓體系中蟄伏至成年,而LCK的青訓選手可更早參與正式聯賽——更低的年齡門檻讓LCK新人能在黃金成長期積累實戰經驗,比如GEN的Kiin、T1的新生代選手,都是從青訓聯賽一步步打出來的“無名之輩”。
更現實的是,電競流量下滑導致俱樂部對青訓的投入意愿驟降。“現在新人玩家少了,青訓投入周期長、回報慢,誰愿意做賠本買賣?”有網友直言。反觀LCK,成熟的青訓聯賽體系讓俱樂部敢押注新人,而LPL的青訓賽場幾乎成了“熟面孔養老院”,翻來覆去都是已知選手,鮮見真正的新鮮血液。
這種差距直接反映在賽場:當GEN的Chovy能在全局BP模式下拿出10余種英雄且保持統治力時,LPL的中單們仍在少數幾個版本英雄中掙扎。
或許,AL的失利不是終點,而是倒逼聯賽改革的起點。從放寬青訓年齡限制到加大新人培養投入,從依賴“明星效應”到深耕“體系建設”,LPL需要的不是下一個“救世主”,而是能持續產出競爭力的土壤。否則,“無將可換”的尷尬,只會在未來的賽場上反復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