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荊山峭壁如削,榴花溪畔施工正酣。在蚌埠懷遠白乳泉景區綜合提升改造項目的崇山峻嶺間,一群“鋼鐵蜻蜓”正舒展機翼,馱著建材在陡峭山壁間精準穿梭。
無人機。
安徽建工水利懷遠白乳泉項目肩負著擦亮淮河文化名片的重任:從2000平米游客服務中心的拔地而起,到200余個智慧停車場車位的有序布局;從榴花溪、梅子澗的生態煥新,到可循環水景系統的精巧構建,每一項工程都承載著提升游客體驗的期待。但荊山陡峭的地形,卻給材料運輸筑起天然屏障。
懷遠。
“以前10個壯勞力綁著安全繩往山上運料,一天累死累活最多1噸,稍有不慎就可能踩空滾坡。”項目安全員回憶道。傳統運輸模式不僅占用大量人力,更讓游步道提升、水景系統等關鍵工程因材料斷供頻頻卡殼,成為制約項目進度的“心腹大患”。
面對困境,項目團隊創新引入“空中利器”——大載重工業無人機,在荊山深處架起一條空中運輸走廊。
無人機運輸。
這款“鋼鐵蜻蜓”單次最大載重達80公斤,配合2人裝卸、2人操控的極簡配置,再加上隨叫隨到的充電皮卡保障,日均運輸量飆升至3噸,較人工運輸效率提升近3倍。原本陷在運輸環節的人力被解放出來,轉而投入到游客服務中心鋼結構吊裝、智慧旅游平臺布線等核心施工中。
成本賬上,無人機運輸直接砍掉一半費用;進度表上,材料轉運周期大幅壓縮,讓榴花溪亮化、梅子澗綠化等關鍵工序不再卡殼;安全簿上,無人機替代人工攀爬險坡,從源頭杜絕了墜落、壓傷等風險。
如今,站在初具雛形的游步道上遠眺,無人機正滿載建材掠過石榴園,向著山頂的亮化工程點位飛去。這場科技賦能的運輸革命,不僅為白乳泉項目按下“加速鍵”,更開創了山區復雜地形施工的高效模式,彰顯了安徽建工水利以創新破解難題、以科技驅動發展的硬核實力。(建水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