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12306回應高鐵不要食用方便面提醒#沖上熱搜第一。據報道,有網友近日發帖稱,高鐵車廂對方便面的食用有相關提醒,“旅客在乘車期間,請不要食用榴蓮、方便面等有濃重氣味的食品”。記者撥打全國鐵路客戶服務熱線進一步求證,工作人員表示,不含加熱包的普通方便面可正常攜帶上車,但建議乘客在列車上盡量選擇味道較小的食物,以免影響其他乘客。
高鐵車廂是乘客的公共空間,乘客群體又呈現多元化,旅途充饑問題自然繞不過去。從鐵路方面回應看,高鐵建議不吃泡面也是從避免影響其他乘客出發,目的是營造一個良好的乘車環境。對鐵路方面的提醒,部分網友覺得小題大做,但也有網友表示理解,認為方便面的味道確實比較濃烈。這場“泡面之爭”,實則是高鐵空間中個體權益與公共舒適度之間尖銳矛盾的縮影。
泡面之所以能在高鐵上穩坐“江湖地位”,自有其深厚的民生根基。當幾十元一份的高鐵盒飯對工薪階層、學生或務工人員構成沉重負擔時,幾元錢的泡面便成為“性價比之王”。另外,高鐵餐食長期因品類單一、口味欠佳而備受詬病,旅客只得依賴這“旅途最佳伴侶”。這種消費行為并非無理取鬧,而是對高鐵服務供給不足的無聲投票。
在公共空間內,乘客選擇食物的權利與享受舒適環境的權利本應和諧共生,然而現行《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只對“強烈刺激性”物品有禁令,對“有氣味但不刺鼻”的泡面則曖昧不明,政策模糊如同無舵之船,令執行左右為難,更易滋生“選擇性執法”的質疑。因此,破解困局之道,絕非粗暴禁止,而在于服務升級與治理智慧的“雙輪驅動”。
鐵路部門亟需在供給側發力,讓餐食服務與高鐵的“速度奇跡”相匹配。可借鑒廣鐵集團曾推出的“一份家常飯”經驗,通過增加餐食種類、引入地方特色小吃、實施價格分層策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旅客的多元需求。高鐵外賣的興起已證明市場對多樣化的渴望,這一趨勢更應被主動擁抱與擴展。
而對于泡面等自帶食品,簡單的禁止如同揚湯止沸。更優解在于科學疏導,比如,對于想在高鐵上吃泡面的乘客,可集中餐車用餐,最大限度減少對其他乘客的影響。既尊重選擇權,又最大限度減少氣味擴散。
小小泡面之爭,映照出公共服務如何精準匹配多元化、個性化出行需求的時代大考。當管理思維從“堵”轉向“疏”,從“單一禁止”邁向“多元服務”的精細化治理,高鐵車廂方能真正成為包容不同需求、尊重每位乘客尊嚴的和諧空間,讓每一段旅程都更顯溫度。
提升服務質量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高鐵作為國家名片的必答題——當餐食選擇足夠豐富、價格梯度真正親民、車廂分區科學合理,“泡面之爭”自會消弭于無形。高鐵的治理水平,正體現在將“兩難”轉化為“兩全”的智慧之中。(久泰平)
可參與優惠購票
免費領取高德打車券福利!
來源:中國吉林網長白時評出品
編輯:熊一黎 審校:張楠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