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入職4年多以來,我一直在進行思政領域的深度報道,用鏡頭與文字記錄青年成長軌跡,見證了思政教育發展變革,聆聽了不少青年成長故事。
回顧這些年來遇到的采訪對象,他們之中有黨的二十大代表、鄭州大學思政課教師周榮方;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蔡家崗中學音樂教師麻小娟;還有微信通訊錄里新增加的上百位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他們雖然有不同的年齡、職業,但總能從他們身上收獲感動,挖掘出鼓舞人心的故事。
2023年在河南鶴壁三家村的采訪,讓我對“新聞在場感”有了深刻的認識。為記錄95年村支書張桂芳的日常,我背著相機在三家村里“泡”了一整天,《95后“網紅”村支書張桂芳:用年輕人的方式解決農村問題》因真實感成為“爆款”,被教育部“微言教育”等公眾號、數十家媒體轉載。這次經歷讓我明白:當記者的腳印與采訪對象的生活軌跡重合時,文字才會有穿透屏幕的力量。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后,我第一時間奔赴河北曲周。在田間蹲守2天,扛著設備跟拍張福鎖院士與師生的科研日常,發出的1條獨家視頻和1篇深度稿件。看著和自己幾乎同齡的農學專業學生,他們戴著草帽、皮膚被曬得黝黑,我突然理解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深意。我想,新聞工作者的使命也許正是讓這些沉默的奮斗被看見。
“帶著泥土氣息”的青春故事總能打動人心。2023年,我對在央視網絡春晚上唱《倔強》的“海嘎少年”樂隊進行了一次專訪。我把他們邀請到中青大廈,看到貴州山區小學的孩子們用吉他彈唱時,我的眼眶瞬間變紅了。正是因為80后青年音樂教師顧亞選擇留在大山,才托舉起了鄉村孩子們的夢想。后來,這篇《大山里的“搖滾夢”》引來阿里公益捐款。像這樣的青年榜樣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廈門大學聽障博士畢業生趙蚰竹、00后遼寧艦操舵兵王心儀等等。
作為新聞專業出身的記者,我深知思政報道的特殊性。這些年,我開始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主動與高校教師交流,在《思政教育需要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等專訪中,嘗試將學術話語轉化為大眾表達。面對“理論專業性”與“新聞可讀性”的平衡難題,采用以青年視角切入、用故事細節支撐、借專家觀點升華的寫作方法。《大學生社會實踐如何避免“走過場”》一文,通過學生困惑、教師對策、專家分析的立體結構,成為高校實踐課的參考文本。
從全國高校思政課堂到云南邊境的國門學校,從科技小院的試驗田到高校話劇社的后臺,我慶幸自己能記錄這些與青春有關的熱望。正如一位理論宣講團成員所說,“我們講的是同齡人能共鳴的信仰”。我想,能遇到這么多新時代好青年,無比幸運。也正因為有他們,我才能書寫更多有溫度、有筋骨的時代故事。
2023年5月,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許子威(圖右)在云南瀾滄縣蒿枝壩村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