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這個國家在西方世界的眼中就像一根刺,誰都不待見,尤其是俄烏沖突爆發后,這種針對性更強了。
歐盟大多數成員在制裁俄羅斯這件事上向來是默契的很,但在7月15日的討論會上,制裁方案再次流產了。
而就在同一天,特朗普又宣布美軍不會出現在烏克蘭的戰場上,可是前不久他還揚言對烏克蘭援助,如此朝令夕改,究竟在打什么算盤?
為何談不攏?
歐盟的制裁談判桌早已變成“三國殺”,以德國、法國為首的“強硬派”堅持在石油能源上制裁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甚至提議直接凍結俄羅斯3000億歐元海外資產,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組成的“現實派”卻不想眼睜睜看著自家工廠因此受損,表示反對,最戲劇性的是馬耳他這個地中海小國突然跳反。
說到底能源依賴是死穴,匈牙利80%的天然氣、斯洛伐克60%的石油來自俄羅斯,兩國總理早就放話“制裁俄羅斯等于經濟自殺”。
德國嘴上強硬,私下卻悄悄延長俄氣管道豁免期,意大利紡織業依賴俄產鈦合金,法國軍工復合體需要俄鋁,歐盟的“團結”面具,早被利益撕得粉碎。
而美國的缺席讓制裁形同虛設,歐盟本想拉攏G7共同打壓俄油價格,但特朗普政府拒絕配合,甚至威脅對購買俄油的國家加征100%關稅。
沒有美國的參與,制裁效果遠遠不夠,而這種“歐美不同步”的尷尬,讓普京在能源戰場上越戰越勇,俄油轉手賣給中印,收入反增。
特朗普的“生意經”
而此時的特朗普正在醉心于另一盤算盤,7月14日宣布對烏軍援時,他特意強調“歐洲會替美國買單” ,美國提供“愛國者”武器既能消耗俄軍,又能讓洛克希德·馬丁的股價飆升,還不用搭上美國大兵的命,堪稱一箭三雕。
至于50天通牒是場政治秀,特朗普威脅“俄方不妥協就加征100%關稅”,但美俄貿易額僅占美國外貿的0.06%,制裁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傷害,他真正目標其實是國內選民。
共和黨鷹派嫌他對俄太軟,民主黨罵他“通俄門”余孽,而這場表演既能展示強硬,又能甩鍋歐洲,即便最后普京硬剛到底,他也有理由全身而退,仿佛在說“看,不是我不努力,是普京不識相。”
在這場生意中烏克蘭淪為“耗材”,澤連斯基哀求美軍進駐的聲音被直接無視,美國務院甚至繞過基輔,密電烏軍高層“盡快談判”,特朗普的邏輯很直白烏克蘭可以流血,但絕不能拖美國下水。
普京的“停戰條件”
俄羅斯這邊的意思是停戰可以,但西方必須接受四大條件北約停止東擴、烏克蘭永久中立、承認俄占四州主權、保障烏東俄語族群權利,這看似老調重彈,實則暗藏殺機。
北約東擴是紅線,普京要求北約法律承諾“永不吸納烏克蘭”,等于掐滅烏方加入西方的幻想。
關于領土問題,俄軍已控制的烏東地區包括頓巴斯產煤區、扎波羅熱核電站和黑海沿岸糧倉,普京放話“這些地方要么通過談判拿回來,要么用炮彈拿回來”,而美國“美烏礦產協議”恰好覆蓋俄占區,特朗普若妥協,無疑是把礦產親手送上。
美俄的較量下,仿佛只有澤連斯基處于絕境,西方援助已從每月50億美元銳減至8億,新兵訓練周期從3個月壓縮到2周,當歐盟爭吵不休、美國拒派一兵一卒時,普京的停戰條件像一記悶棍,仿佛在說“要么現在投降,要么等彈盡糧絕再投降。”
俄烏沖突打了三年多,如今更像是耐力的比拼賽,就看誰能撐到最后,如果是談判,普京這邊已經有了停火的條件,如果是打,俄軍也已經做好了大戰的準備,讓西方看著辦,而這次沖突的主角之一烏克蘭,仿佛只是談判的籌碼,至于他們的生死好像并沒有人在意了。
參考資料
特朗普重申美國不會向烏克蘭派兵 環球網2025-7-16
匈牙利外長:歐盟成員國外長未能通過新一輪一攬子對俄制裁 觀察者網2025-7-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