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誰允許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打擊俄羅斯腹地,哪個國家就將面臨俄軍的軍事回應!”
2025年7月17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特別指出:一旦西方國家允許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攻擊俄境內目標,俄方保留采取軍事行動的權利,包括對相關國家的軍事設施進行打擊。
顯然,由于近期西方國家的態度逐漸明朗,俄羅斯終于決定采取強硬立場,畢竟遠程打擊深入俄境內,是莫斯科堅決不能容忍的行為。
扎哈羅娃還強調,北約通過衛星數據鏈為烏軍提供目標坐標的行為,已經構成“技術性介入”,武器供應國必須為“直接參與”承擔全部責任。
面對如此明確的警告,西方國家是否還會繼續向烏克蘭提供遠程武器?普京又將如何回應這一局勢的演變?
遠程武器的紅線
早在2024年11月,普京就曾公開表態,若西方國家放任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攻擊俄境內重要目標,俄方絕不會袖手旁觀,并將對相關國家實施軍事報復。
如今,扎哈羅娃再次重申這一立場,明確表示俄羅斯不能接受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威脅其核心城市或戰略設施。
俄羅斯的邏輯非常清晰:北約提供的衛星數據與技術支持,已經使西方從“軍援”升級為“直接介入”。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方面明確指出:如果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襲擊莫斯科或圣彼得堡等大城市,俄軍可能將對美國本土軍事設施采取“對等措施”。
這不是虛張聲勢,因為俄方認為,北約的實時數據支持和目標識別,已經使西方國家成為沖突的直接參與者。扎哈羅娃的表態仿佛在對美國喊話:你敢提供武器,就別怪我追蹤武器源頭。
經濟制裁與俄羅斯的應對
除了軍事層面的博弈,經濟與外交較量同樣激烈。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層層加碼,歐盟第18輪制裁甚至將印度的煉油廠納入名單,意圖切斷俄羅斯石油經“換裝”進入歐洲的渠道。
特朗普更是宣布將在50天內對與俄羅斯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征收最高達100%的關稅,意圖迫使全球各國在美俄之間做出選擇。
這種“要么站我這邊,要么承受后果”的姿態,頗有幾分國際舞臺上的“強權施壓”意味。而俄羅斯并未被動應對,而是積極轉向東方尋求突破。
中俄之間的本幣結算比例已突破80%,人民幣在俄羅斯能源出口結算中的使用日益廣泛。2025年,中國成為俄羅斯原油和煤炭的最大進口國,占比超過40%。
這不僅幫助俄羅斯抵御了西方制裁壓力,還促成了一個繞開美元體系的平行經濟網絡。7月15日,中俄外長會談時重申“對話是解決沖突的唯一路徑”,明確表示中俄貿易屬于主權行為,不容外部干涉。
盡管歐盟試圖切斷俄羅斯的石油出口渠道,但全球能源市場并非說斷就能斷。印度、土耳其等國仍在進口俄羅斯能源,規避西方制裁的“灰色貿易”依舊活躍。
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甚至表示,制裁不僅不會迫使俄羅斯改變立場,反而會促使俄方對烏克蘭采取更加強硬的軍事手段。
美俄對峙的臨界點
美俄之間的緊張關系已經進入高風險階段。2025年初,特朗普曾揚言“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并一度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展現出緩和與俄羅斯關系的姿態。
然而數月之后,他的立場發生180度轉變。7月,特朗普宣布“愛國者”導彈將在數日內運抵烏克蘭,并承諾提供更多的彈藥支持。
有國外媒體報道稱,特朗普曾在私下詢問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是否能夠使用遠程導彈打擊莫斯科或圣彼得堡,盡管事后遭到否認,但這一消息加劇了美俄關系的緊張程度。
克里姆林宮明確表示,如果烏克蘭使用美國提供的遠程武器襲擊俄羅斯核心城市,俄軍可能對美國本土軍事設施采取行動。這將打破冷戰后美俄避免直接沖突的默契,使沖突進入新階段。
國際格局的重構
俄烏戰爭不僅是軍事對抗,更在重塑全球政治格局。俄羅斯與中國的深度合作成為對抗西方壓力的關鍵支柱。
2025年,中俄在能源、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全面展開,成為抗衡西方主導體系的重要力量。中國保持中立立場,為俄羅斯提供了外交緩沖空間,也使其在經濟上獲得更大的戰略回旋余地。
反觀西方陣營,內部協調并不順暢。德國在對烏克蘭軍援問題上態度遲疑,北約內部對沖突升級的擔憂也各不相同。
2025年6月,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德國防長承認北約的彈藥儲備僅能支撐三周高強度作戰,而俄羅斯的導彈月產量已超過250枚,遠超戰前水平。
這種軍備差距使得北約在戰略上略顯被動。美國單方面實施制裁與關稅威脅,雖在短期內對俄羅斯施壓,但也引發歐洲盟友的不滿,擔心被卷入更大規模的軍事沖突。
沖突的全球影響
俄烏戰爭的持續升級,使烏克蘭多個城市陷入廢墟,沖突的外溢效應也在歐洲引發連鎖反應。能源價格飆升,經濟壓力迫使各國重新評估能源和安全政策。
2025年3月,國際能源署發布報告指出,因俄烏沖突,歐洲天然氣價格波動加劇,多國開始尋求替代能源,但短期內仍難以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在國際關系層面,這場戰爭推動了多極化趨勢。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不僅是為了應對制裁,更像是在構建一個新國際秩序的雛形。
西方試圖通過軍援與制裁維持影響力,但此類做法在全球范圍內引發爭議。2025年7月,聯合國大會上,多國代表批評西方單邊制裁破壞全球經濟穩定,呼吁通過對話方式解決爭端。
十字路口的抉擇
俄烏沖突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美俄之間的對峙如同兩輛迎面而來的戰車,誰也不愿率先剎車。
特朗普的強硬言論、俄羅斯的堅定回應,使局勢升級的風險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烏克蘭戰場形勢、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都在為這場博弈增添變數。
俄羅斯劃出的紅線十分明確:如果西方允許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攻擊俄羅斯核心城市,美國和北約必須做好承受軍事打擊的準備。這場高風險博弈將把世界引向何方,目前仍無人能給出確切答案。
信息來源于:觀察者網 2025年7月16日 關于“美國將向烏提供能打到莫斯科的導彈?特朗普辟謠”的報道信息來源于:中國新聞網 2025年7月18日 關于“俄外交部:若允許烏使用遠程武器襲擊俄縱深 俄有權打擊相關國家軍事設施”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