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絡詐騙的陰影,正悄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東營既迎來了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詐騙風險的嚴峻考驗。唯有凝聚全市之力,以宣傳為基,以技術為盾,以全民為鋒,方能織密反詐防護網,守護市民的“錢袋子”。
宣傳不止于形式,更要直抵人心。反詐宣傳絕非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要打破“看時警醒、過后遺忘”的認知難題。一直以來,東營積極創新宣傳形式,社區網格員摒棄刻板說教,用方言演繹詐騙劇本;學校將反詐知識融入課間游戲,讓孩子在互動中學會辨別;金融機構則針對企業財務人員開展“沉浸式轉賬演練”,模擬詐騙分子的話術陷阱。其中,東營市公安局的“魔性反詐”系列視頻尤為典型,“我是公安局的警車,我不同意你出借銀行卡和手機卡;我是公安局的草球子,我不同意你網戀花錢……”人民日報、新華社、法制日報等媒體紛紛下場轉發點贊,這種出圈的模式,遠比單純發放手冊更有沖擊力。宣傳的本質是喚醒,只有讓市民從“知道”到“警惕”,從“被動聽”到“主動防”,才能筑牢思想防線。
技術不是萬能藥,卻能守住關鍵防線。當詐騙分子用上AI換臉、深度偽造等新技術時,反詐工作必須以技術對抗技術。2024年全年,東營市71萬條涉詐信息的攔截數據,背后是科技手段對詐騙鏈條的精準打擊。國家反詐中心APP的推廣,將預警信息直接推送到潛在受害者手機,這種“點對點”的干預模式,大大降低了受騙概率。在此基礎上,我們更應思考的是,如何通過數據共享讓銀行、運營商、市民更早識別異常交易?技術是工具,只有與人性化服務結合,才能從“事后止損”轉向“事前預防”。
反詐的最終防線,永遠是人民群眾的警惕性。7月18日,東營聯通與鉆井北社區的公益集市,看似是小型宣傳活動,卻折射出全民反詐的核心邏輯:讓專業知識下沉到市井煙火中。有市民拍下街頭的“詐騙預警海報”發抖音,有商戶在收銀臺貼出“轉賬前打個電話核實”的提示,這些自發行為比任何要求都更有生命力。但也不難看出,部分市民仍存在事不關己的心態,認為“自己不會被騙”。事實上,詐騙分子無孔不入,從“刷單返利”到“社保異常”,總有新套路瞄準防范薄弱環節。唯有讓每個市民都成為反詐鏈條上的一環,才能形成“全民皆兵”的態勢。
從宣傳破冰到技術賦能,再到全民動員、全員反詐,東營的反詐實踐證明: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只有久久為功的堅持。當社區大媽能識破“中獎詐騙”,當企業職工能頂住“緊急轉賬”的壓力,當年輕人會給父母講解“養老詐騙”套路,這座城市的反詐防線才算真正建成。(大眾新聞記者 王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