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清朝最后一次科舉考試。
一位湖南來的年輕人,才氣橫溢,書法出眾,殿試中技壓群雄,文武百官都說,這人當狀元,沒人有異議。
可當名單送到慈禧太后面前,她瞄了一眼第一名的名字,眉頭立馬皺了起來:“這‘闿’字不好。”
“闿”者,開也,開門之意。老太太心頭一緊,這不是叫我大清門戶洞開、國門失守嗎?
于是,她揮手一劃,把本該封狀元的人,直接踢出了榜單。
沒人敢多說一句。
而被踢的那位青年,叫譚延闿。
很多年后,他成了國民政府的主席,統領一方,也是他,早早投身革命,見證清王朝覆滅,成為推翻帝國的親歷者與參與者之一。
如果慈禧知道,自己當年這隨意一筆,劃掉的,竟然是大清掘墓人之一,恐怕墳里都睡不安穩。
譚延闿出生在湖南茶陵,家里并不算寒門,他父親譚鐘麟,做過兩廣總督,是當時的封疆大吏。
但他的母親,只是個小妾,不是正室,不準和人同桌吃飯,連生下來的孩子,也一開始排不上名分。
這在講究門戶、講究出身的清朝,是很大的落點。
可譚延闿偏偏從小就不信命。
他聰明過人,讀書很快,尤其寫得一手好字,十幾歲時就小有名氣。
有人拿他的字和父親的相比,直說:“青出于藍。”
他自小心氣高,也骨頭硬,他知道自己不是嫡出,不被看重,就更拼命。別人讀三遍的書,他讀十遍;,別人練字一小時,他寫到手指起泡。
到了參加科舉時,所有人都說,這孩子有希望當狀元。
光緒二十九年,譚延闿參加殿試。
那年是清朝最后幾次大規模考試之一,天下才子齊聚京城,競爭異常激烈。但譚延闿毫無意外地殺到了最后,他文章寫得漂亮,筆法古拙大氣,考官都拍手叫好。
如果只是比學問,他已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名。
可惜,清朝不是靠實力說話,最后的決定權還得看皇上,確切地說,是看慈禧太后心情。
她拿到名單,看到“譚延闿”這名字,臉色當場變了。
“延闿?延者,延續也;闿者,開門也。這不是讓清朝門大開,讓列強涌進來嗎?”
她素來迷信,尤其厭惡“開門”、“變革”這些詞。
那幾年,國門不也正被逼著打開?八國聯軍剛來過,義和團才平息,滿清正風雨飄搖。
她越看越不順眼,直接劃掉譚延闿的名字,換了個名字更安分的人當了狀元。
譚延闿聽說消息時,整個人怔在原地,他不是學問不如人,而是因為名字這么荒謬的事情。
他不服,也不甘。但當時,他能怎么辦?咬咬牙,忍了。
不過,從那一天開始,他對這個制度、這個朝廷,徹底死了心。
落榜后,譚延闿沒有繼續死磕仕途。
他轉身去了日本,進了早稻田大學讀書。
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的憲政思想,也第一次與黃興、蔡鍔、宋教仁這批革命青年相識。
他發現,外面的世界早變了,而清朝還守著祖宗法,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明白,像他這樣的人,即便再有才,名字不對、出身不對,也上不了臺面。
科舉不是為才子準備的,而是為順民開的。
那幾年,他不再幻想中舉為官,而是回到湖南,投身新政。湖南是當時最活躍的省份之一,他一頭扎進去,越做越大。
辛亥革命爆發后,他沒有猶豫,直接響應,接管政權,成了湖南都督。
他這個舉動等于攤牌了:我不要做你朝廷的讀書人了,我要當改天換地的人。
他組織軍隊、安撫地方、宣導共和,干得風生水起。
民間有人傳他:“不當狀元,當都督,更有種。”
而那時候的慈禧,早已死了。
她或許做夢也沒想到,被她嫌棄名字的那個年輕人,竟成了推翻清朝統治的其中一環。
清朝滅亡后,譚延闿進入民國政壇,先后做過內政部長、省長、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一路走風生水起。
但最令人唏噓的,還是他放棄的那兩個機會。
第一個,是黃埔軍校校長;第二個,是娶宋美齡。
兩次機會,都是時代轉折點,但他選擇成全他人。
1927年,譚延闿病重,在南京去世,年僅47歲。
蔣介石親自為他書寫挽聯:“風度清華,文章冠世。”
他的葬禮,規格極高,送行者眾。
慈禧太后劃掉了一個名字,卻也間接的改變了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