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獨立報》曾刊文:“若真有戰事,中國最可怕的力量,藏在軍裝之外。”
這話并非否定解放軍。這支從長征走來的隊伍,如今有航母游弋深海,有東風導彈直指蒼穹,戰斗力舉世公認。
但俄羅斯記者見過 1998 年的長江大堤。幾十萬百姓扛著沙袋沖向潰口,與戰士們手挽手筑成人墻。渾濁的洪水漫過胸膛,沒人后退。
他們也記得汶川地震時的場景。地震發生后,成都街頭的出租車自發組成車隊,打著雙閃沖向災區。私家車主打開后備箱,塞滿礦泉水和面包,不求回報。
解放軍是鋼槍,人民是槍膛里的火藥。這種力量,在歷史上多次改寫戰局。
1938 年,臺兒莊戰役打響。前線戰士浴血奮戰,后方百姓推著獨輪車送彈藥。山東老農把僅有的口糧塞給士兵,說:“俺們餓著,也不能讓你們空肚子打仗。”
淮海戰役期間,543 萬民工支援前線。他們用扁擔挑著糧食,用小船運送物資,車輪滾滾連成線。劉伯承說:“這是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
這種凝聚力,源自文化血脈。幾千年來,“家國同構” 的理念深植人心。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跟著他疏通河道,不是因為命令,而是相信 “水退了,家才能保住”。
岳飛抗金,中原百姓送糧送藥。哪怕朝廷昏庸,人們仍愿為 “還我河山” 拼盡全力。
近代史上,這種力量更顯磅礴。
甲午海戰慘敗后,梁啟超疾呼 “少年強則國強”。無數青年走出書齋,有的赴海外求學,有的投筆從戎。他們說:“國要亡了,讀再多書也沒用。”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學生舉著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的標語上街。上海工人罷工,天津商人抵制日貨。從城市到鄉村,沒人置身事外。
新中國成立后,這種力量轉化為建設熱情。
大慶油田開發時,王進喜跳進泥漿池攪拌。周圍的工人跟著跳下去,說:“咱多打一口井,國家就少受一分氣。”
兩彈一星研制,科研人員在戈壁灘啃窩頭、喝咸水。他們中有人放棄國外優渥條件,回來時只帶了一把計算尺:“國家需要,就得回來。”
這種力量,藏在平凡人的選擇里。
疫情來襲,武漢封城。護士剪掉長發奔赴一線,快遞小哥騎著電動車穿梭街巷,社區大媽拿著體溫槍值守路口。他們說:“咱做不了大事,守好自己的崗就行。”
河南暴雨,救援隊從全國各地趕來。有消防員連續救援幾十個小時,累得倒在泥地里;有餐館老板免費做飯,說:“看到大家平安,比賺錢更高興。”
俄羅斯媒體看得明白:解放軍是利刃,而人民是鍛造利刃的熔爐,是讓利刃永不生銹的底氣。
這種力量平時看似平靜,如大地般沉默。可一旦國家需要,便會如火山噴發。
就像黃河,多數時候緩緩流淌。但在汛期,千萬條支流匯入,便能沖破一切阻礙,奔向大海。
中國的強大,從來不只是軍隊的強大。是拿起槍能戰斗,放下槍能建設的人民;是危難時抱團,順境時奮進的民族魂。
這正是俄羅斯媒體想說的:軍裝是看得見的盾牌,而億萬人民的同心同德,才是最堅實的鎧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