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過高鐵的人都知道,車上最不缺的,是泡面味。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心的,不只是鼻子能不能受得了,還有——
屁股底下,干不干凈?
最近,一種“高鐵一次性座椅套”突然火了。淘寶、拼多多、抖音上搜一搜,銷量動不動就是上萬件,還出現了卡通款、兒童版、多件套……
這不科學?還是太講究?
還是說,成年人的“體面出行”,已經開始需要“自備皮膚”?
一、高鐵座真的那么臟?你可能沒注意這些細節
高鐵的座椅,看起來干凈?別被騙了。
尤其是在夏天穿得少、皮膚大面積暴露的情況下,很多人開始擔心一個問題:
坐別人坐過的座位,會不會傳染皮膚病?
比如:
絨布材質的座椅,污漬嵌進去就不容易處理;
有乘客吃東西掉渣、喝飲料灑出來,清潔員根本不可能每次都清理到位;
更別提還有人脫鞋踩座椅背、小孩蹭鼻涕、吃泡面弄油漬……
而且,12306客服也親自回應過:
列車座椅僅在始發站和終點站各消毒一次,日常清潔主要是看有沒有“明顯污漬”才決定是否更換。
至于座椅套的更換周期,官網說明:
一般120到180天更換一次,頻繁使用線路會適當縮短周期。
也就是說,你坐的座位,可能是幾十天甚至幾個月沒人動過的原封貨。
二、誰在買?“潔癖”“寶媽”“社恐”都成了主力軍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次性座椅套,但有些人,早就離不開它。
1. 帶孩子的家長最愛兒童款
不少寶媽表示:“孩子們皮膚嬌嫩,一不小心就過敏。”為了安心,直接買上幾個裝在包里,上車就鋪。!”
2. 消耗戰“花小錢辦大事”
有人說矯情,但更多人覺得這錢花得值。
一趟高鐵幾小時,有人出汗、有人流鼻涕、有人吃泡面,不穿個“座套”,感覺就像把衣服直接貼在地攤上。
“幾十塊買幾十個,能用一整年,劃算。”
3. “社恐”福音,誰也別貼我的褲子
有人說,現在高鐵上越來越像“移動食堂”,有人吃飯、有人換鞋、有人打瞌睡流口水……
座套一鋪,不僅是講衛生,更是給彼此留點空間,別讓陌生人靠得太近。
三、爭議來了:講衛生還是“衛生焦慮”?
當然,火了之后也難免被質疑。
1. 環保問題:一次性到底是不是浪費?
目前市面上很多座椅套用的是傳統無紡布材料,這類材質至少要200年才能降解,環保壓力大。
而且還有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很多人用完就扔在座位上,下個人一坐下,頭上還掛張“座套”…
2. 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過度防護還是現代必需?
也有人忍不住問:
那是不是以后地鐵、電影院、公交車,都得自備座套?
現代人的“衛生焦慮”是不是太泛化了?
不過,也有人反駁:“能選擇,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以前是沒得挑,現在我可以講點衛生,不行嗎?”
四、坐高鐵,衛生這事還能改善嗎?
其實話說回來,現在問題還不是“乘客用不用座套”,而是列車本身能不能做好清潔?
鐵路部門目前回應:
暫不計劃在高鐵上統一售賣一次性座椅套;
清潔流程依靠始發站+終點站清洗;
座椅套正常更換周期120天以上;
若有明顯污漬,會現場更換。
聽起來流程合理,但現實中的問題是:
高頻車次清洗時間不足20分鐘;
消毒記錄不公示,乘客無從監督;
沒有中途中轉清洗機制。
說白了,很多時候你坐在那里的,不只是座位,還可能是別人留下的“痕跡”。
五、講衛生不該被嘲笑,講文明才是未來
說實話,高鐵座套這事,不只是一張布的輕重。
它背后,是我們對公享空間的尊重與期待。
一個能自備座位套的人,未必是矯情,也可能是:
不想把別人大汗淋漓的座位,當成自己的;
想讓孩子坐得安心一點;
希望能給彼此留點體面與空間。
講衛生≠矯情,花點小錢圖個安心,沒什么大不了。
而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也應該是既能包容大家對“干凈”的追求,又能提升公共服務的水準。
畢竟:
誰都想,在回家的路上,能少一份將就,多一點講究。
來源 丨紅網論壇@安起飛吧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