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不只是勇敢出發,
更需要有人能來救你回來。
當“逃離日常”成為越來越多人在夏季旅行中的集體默契,“保護”卻往往滯后于“出發”。
新聞中屢屢可見的“被困沙漠拒付救援費”、“徒步被困景區無人施救”事件,不斷提醒我們:出行變得熱烈,風險也變得真實。
這一屆游客不缺熱情、不缺裝備、不缺攻略,但當前出行場景正呈現出高頻化、多元化的趨勢時,市場上為用戶提供“保護”——即時救援與醫療保障的商業化服務產品似乎仍屬空白。
如何更及時地覆蓋“事中風險”、更主動地提供“場景匹配”的支持?如何通過科技賦能與服務模式重構,打造具備主動響應能力的出行安全服務?
問題的答案,或許正是當下保險業踐行“事前預防+事中保護+事后保障”全周期風險管理價值的重要契機。
供需脫節的“出行保護”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旅游、戶外、極限運動的市場正在快速升溫,但真正能托底這些風險的產品體系,并沒有跟上。脫離之處在于,風險全周期管理的缺位。
風險規避可以通過攻略、經驗來完成,遇險后的補償有保險公司來兜底,但在現實的風險場景中,絕大多數人遭遇意外的第一反應,并不是“我能收到多少錢的賠償”,而是“我能不能活著出去”、“誰能現在來救我”。
另一方面,“有沒有人來救”并不是唯一焦點,“誰來付救援費”也正在成為公共事件的新焦點。例如,直升機救援費用高昂引發爭議、驢友山地被救后質疑救援費用合理性等。
此類事件往往將公共目光引向保險,但讓公眾和保險公司都感到遺憾的是,保險公司精專于事發后的醫療報銷與定額賠償,流程清晰、機制成熟,然而對很多出行人而言,他們遇險的第一時間,期待的不是賠償。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保險是事后補償,它雖然叫“保”,但它保護不了我。同時,一些極端場景、特殊情況也不在保險的保障范圍內,這使得用戶對“賠而無感”的產品越來越失望。從供給端看,真正能在關鍵節點“出現在你身邊”的保險,也依然稀缺。
從行業角度看,保險產品的邊界需要被重新定義:它不應只是一個靜態合約,而應成為一個動態的安全服務網絡;不能只是“賠付機制”,更應是“生活支援機制”;不該只是資產損失的兜底,更應是風險發生時的第一響應。
保險應該給人提供的是“保護”。在面對風險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等你出事之后賠你”,而是“在你遇險那一刻,真正有人能來”。
從“買份保險”到“有人能救你”
傳統旅游保險的底層邏輯,其實非常“輕”。
它更像是一紙靜態合同,在事故發生之后,兌現相應的賠付金額。但在當下這個出行高頻、風險多元、場景碎片化的時代,僅靠“事后賠償型”的保障模式,已很難承載人們對于“出門在外”的真實安全訴求。
尤其是在應對突發事件、復雜環境、極限運動等特殊情境中,真正能“來得及救、救得出人”的體系仍屬稀缺。
這或許就是平安產險升級“平安行·出行安全守護計劃”(以下簡稱“平安行”)的背景。它所試圖填補的,是出行全周期風險管理的真空地帶,讓保險可以提供“保護”。核心邏輯是,它在傳統“賠”的基礎上,新增了兩個行業級別的核心差異化能力:“救”得出人、“用”得上手。
首先是“救”。
“平安行”為此構建了一套以最快15分鐘內啟動的多點聯動救援機制。用戶遇險時,可以通過“平安行”直連專業救援隊;根據場景調用“海陸空”三種手段,包括直升機、地面專業搜救人員、應急醫療轉運。整個體系可連續投入72小時救援窗口,真正實現從信息上傳到資源觸發的無縫銜接。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傳統保險大多“免責”或“自理”的滑雪、登山、潛水等高風險項目,“平安”行反其道而行之,圍繞這三類場景推出“專項加購保障包”,覆蓋減壓病、高原反應、骨折、器械損毀、凍傷等細化風險,并配套專業救援服務,真正解決“沒人來救、也沒錢能救”的行業死角。
而相關的高昂搜救成本,比如直升機每小時飛行成本可達數萬元,已被其內置為保障項,無需用戶自掏腰包談判,徹底打通了“能救、愿救、敢救”的鏈路。
一種新型責任觀出現了:保險不是站在事故結果之后等待理賠,而是在風險爆發時,站到你身邊來做事。
其次是“用”。
“用”意味著:不是非得出事,才能感受到保險。在旅途中,常見病遠比重大事故更常見,中暑、感染、高反、拉肚子,都是旅程中真實卻難以應對的問題。但這些日常狀況,過去保險基本不予涵蓋。
而現在,用戶可通過“平安行”直接調動一整套可用服務:線上問診、送藥上門、異地陪診、門診綠通、醫療費用墊付等一站式醫療鏈路。特別是家庭出游,尤其帶老人小孩的過程中,這種“醫療焦慮”往往被忽視,而在這一機制下能被極大緩解。
這讓用戶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保險不僅僅是為了不幸事件的止損,也可以提升旅途質量、讓出行更安心的保障。
總結來看,“平安行”給出的不是一次單點能力的升級,而是試圖建立一個新的出行安全保障選擇。它解決了兩個行業級別的空白:第一,是“誰來救”的責任真空;第二,是“怎么用”的體驗真空。
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不能靠單個用戶解決,不能靠事后報案,更不能靠平臺彈窗的一句“是否附加保險”。它必須是一整套響應邏輯、一站式服務系統。
保險,需要持續自我革新
如果說傳統保險是為最壞的打算準備的補償機制,那么“平安行”所代表的新一代產品,正在重新定義這件事。我們不再只是需要一筆賠款,而是需要一種真正能“出現在當下”的安全機制。
長期以來,大眾對保險有兩種普遍誤解:一是“保險買了沒用”,二是“真用上了就是出事了”。而這兩種觀念其實指向同一個問題,保險不參與生活、不出現于關鍵節點,只在最壞的時刻跳出來說:“我來賠你一點。”
但現在,出行方式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人走進山野、走向水下、走入更不確定的環境;旅游正在去中心化,從傳統景區走向小眾目的地,從計劃性轉向“即興式”;家庭出行、親子旅行、自駕生活的興起,也讓“輕度健康風險”“異地服務剛需”成為新常態。
在這種結構性變化下,傳統保險的反應速度、服務能力、覆蓋邏輯都無法直擊要點。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主動的、響應的、能用的、能救的保險。
而這背后,更深層的命題是:保險要不要承擔更多?它能不能成為我們與這個高頻風險世界之間的緩沖層?
“平安行”的出現,其實回應了這個時代的一個隱性焦慮。不是我們不相信保險,而是我們需要它提前一步來到我們身邊。
在全民出行成為常態、極限運動走向日常、城市邊界持續模糊的今天,我們終將走入一個“個人安全保障”要素化的時代。而當資源緊張、技術手段又尚未普及時,商業機制恰恰是可以托底的不確定性之一。
保險不再只是財務工具,它也可以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這或許是這款產品最具前瞻性的意義:它不只是多了一些保障項目、也不只是賠得快,而是通過產品、服務、機制三位一體,提供了一種“出行安全”的托底保障。
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發,我們終將需要一種方式,讓自由不等于冒險,讓遠行也能托底。保險的真正意義,不是替你承擔“萬一”的代價,而是幫你守住“本來就該如此”的生活。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你需要的不只是勇敢出發,更需要有人能來救你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