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岳楚鵬 每經編輯:蘭素英
編者按: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天才法案》(Genius Act),中國香港的《穩定幣條例》即將于8月1日生效,以及歐盟委員會已于6月下旬通過《加密資產市場條例》補充修正案,全球穩定幣領域正迎來“窗口期”。《每日經濟新聞》特別策劃推出“祛魅穩定幣”系列專訪,邀請多位頂尖學者,試圖穿透穩定幣“穩定”的表象,拆解其底層運行機制,展開兼具專業深度與現實價值的全方位討論。
從摩根大通到花旗,越來越多金融巨頭正加快推進企業穩定幣發行計劃。亞馬遜、沃爾瑪等公司也傳出正籌備自有平臺穩定幣。《天才法案》落地后,穩定幣已不再是加密貨幣行業的“邊緣概念”,而成為大型機構主動試圖掌握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誰能發幣、發什么幣、幣能買什么,正在成為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的關鍵問題。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秘書長、宏觀研究部主任靳衛萍指出,穩定幣的核心競爭不在于它錨定哪種法幣,而在于它背后是否有真實、可信的交易場景支撐。
“你能拿它買車、買資產、買服務,才會有人使用。”她強調,當前這場穩定幣競賽,其實是技術、金融規則與價值流動權的多重博弈,誰構建出可落地的應用網絡,誰就擁有未來的金融主動權。
穩定幣成特朗普解決“特里芬悖論”的新手段
NBD:美國最近正式簽署了穩定幣相關政策法規,為什么是現在這個時間點?
靳衛萍:穩定幣早在十年前就出現了,作為虛擬貨幣的衍生形態,其自誕生之初便受到一定關注,但長期游離于系統性監管框架之外。當時的虛擬貨幣市場整體比較混亂,缺乏監管框架。穩定幣的優勢非常清晰,其交易便利性高度契合當今時代需求,國際上需要這樣便于支付的虛擬貨幣。
從美國政府的視角來看,穩定幣在當下真的具有很強的價值。
特朗普政府為解決美債問題已進行多番嘗試:最開始提出所謂“海湖莊園協議”,希望發行50年到100年的超長期國債,但沒人買賬;接著又是所謂的“賓州計劃”,試圖讓本國銀行內部消化美債;穩定幣是他的第三步棋,通過吸收市場上的美元或短期資金,來替代傳統國債融資。
具體而言, 以穩定幣換美元,再用吸納的美元去購買美元現金、通知存款、93天內到期的美國國債、回購協議、逆回購協議、僅投資前述資產的貨幣市場基金等。由于穩定幣持有者可能需要隨時兌付美元,所以不能配置長期國債。這種運作結構恰好與特朗普政府的融資缺口形成匹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6f54aa234
NBD:除了財政動機,美國是否還有其他考量,例如政治因素?
靳衛萍:有。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堅決反對虛擬貨幣,認為是騙局。但由于建制派的干擾,當時政府財政吃緊,多次面臨關門危機。到2024年競選期間,他獲得大量加密貨幣公司的資金支持,其家族甚至直接參與發幣,馬斯克亦在相關領域為其提供指導。在此過程中,特朗普發現了這一領域的生財潛力,態度也隨之轉向,將“打造美國為全球虛擬貨幣中心”作為其競選承諾,這實則是對金主的政治回饋。
更深層的動因在于,特朗普試圖通過美元穩定幣來破解“特里芬悖論”這一結構性矛盾:美國若要維持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就必須源源不斷地對外輸出美元,這卻與其維持國內貿易平衡和財政穩健的目標形成沖突。而美元穩定幣恰好能在保持美元全球主導地位的同時,維持貿易平衡以及制造業回流。這在某種程度上既延續了美元的全球金融功能,又有助于國內資本回籠,堪稱一種制度創新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舉措未必能如特朗普所愿解決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反而可能加劇美國“脫實向虛”的傾向。美元回流后,美國國內資本不一定會像中國那樣投向實體制造業,因為制造業回報周期長,更可能催生虛擬貨幣交易的投機動力。因此,美元穩定幣或許能解決美國的短期美債問題,卻難以根治長期結構性問題。
穩定幣發行機構本質上有天然的“超發”沖動
NBD:能談談美元穩定幣的風險嗎?
靳衛萍:穩定幣的發幣機構有天然的超發沖動。雖然其表面宣稱錨定美元、實行等額兌換,但發行穩定幣的機構本質上已具備“類商業銀行”的派發貨幣的權力。 用戶注入美元,機構發行穩定幣,在此過程中,它們存在超額發行的動機。賭的就是用戶不會拿穩定幣大規模換回美元。
NBD:超額發行難道不會違反監管規定嗎?
靳衛萍:問題的關鍵正在于此。盡管特朗普政府推出了相關監管法案,但 “監守自盜” 的風險普遍存在。發行機構若預判用戶不會集中要求兌付美元,便可能通過超發穩定幣獲取額外流動性,實現“錢生錢”。這些超額發行的穩定幣一旦流入灰色乃至黑色產業市場,就能為機構帶來額外的金融收益。近年來美國商業銀行監管持續放松,更使得此類監守自盜行為的發生概率顯著上升,最終勢必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對于中小經濟體而言,若缺乏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其自身的貨幣發行權可能被穩定幣發行機構掠奪。
NBD:如此說來,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關乎金融主權之爭?
靳衛萍:正是如此。美國試圖通過穩定幣延伸美元功能,維護其全球金融主導地位。歐盟擔心穩定幣削弱央行權力,國際清算銀行甚至不承認其 “貨幣” 屬性,這背后正是不同主體對金融主導權的博弈。
穩定幣的關鍵不在于錨定什么,而是能買到什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07692555
NBD:那么,未來是否會出現不同穩定幣之間相互競爭的格局?
靳衛萍:會的。只要符合相應資質,幾乎誰都可以發行穩定幣,比如,英偉達可以發,馬斯克也可以發,而且他們已經表露這方面的意愿,原因很簡單——穩定幣交易便利、手續費低,穩定幣交易可能是最適合AI時代的交易方式。
從大國博弈的角度看,穩定幣競爭的關鍵并非“誰來發幣”,而是“誰來制定規則”。誰掌握了規則制定權,擁有更強的算法能力和算力基礎,誰就能構建起主導性的全球金融網絡。說得直接一點,規則的靈活性、算法的效率、系統的穩定性,將直接決定誰能更高效地吸引全球熱錢,將自身穩定幣嵌入真實交易場景中,成為數字金融默認的“基礎設施”。
至于穩定幣錨定哪種法幣,實則是之后要考慮的問題。關鍵在于誰能主導規則和價值流動,這直接決定了最終誰能從全球金融體系中獲得更大收益。當一套體系能更高效地創造收益,自然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就像美股市場即便估值處于高位,仍能吸引全球投資者參與。
打個比方,未來穩定幣的發展態勢主要是真實世界資產(RWA),例如廣發證券(香港)聯手HashKey Chain,搞出了全港首個每天能申購贖回的代幣化證券“GF Token”。如果收益穩定、信用可靠,也完全有可能吸引用戶使用相關穩定幣進行投資。其他的RWA,RDA(Real Data Assets,真實數據資產)都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