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援引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對華言論與政策出現顯著變化。
過去一周,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姿態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轉變。他公開稱贊中國在抗擊疫情方面“透明且做了很多工作”,這與數月前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的尖銳措辭形成強烈反差。緊接著,美國商務部宣布再次延長對華為的臨時通用許可,允許美國企業與華為繼續進行特定業務往來。這已是該許可的第六次延期。隨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證實,決定推遲對部分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期限。這些商品涵蓋從智能手表到醫療用品等多個類別,價值涉及數十億美元。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也公開表示,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進展良好”,中國在采購美國商品方面“正履行承諾”。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團隊釋放的信號遠不止于此。財政部長姆努欽表示,兩國貿易談判代表計劃重新接觸,評估第一階段協議的執行情況。特朗普本人更是在多個場合強調他與中國領導人的“良好關系”,甚至表示“中國希望我連任”。這些密集的友好姿態與他在競選集會上慣常的強硬對華言論形成了鮮明對比。
特朗普態度的軟化并非孤立事件。美國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第二季度GDP預計將出現歷史性下滑,失業率雖從峰值回落,但仍處于高位。股市的波動牽動著選民的神經。在關鍵的農業州,大豆等農產品價格受貿易摩擦影響顯著。中國作為美國農產品的重要買家,其采購承諾對穩定這些“票倉”州的經濟和選民情緒至關重要。數據顯示,近期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采購量有所回升,這對急于展示經濟政績的特朗普而言無疑是及時雨。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上一直存在不同聲音。以貿易顧問納瓦羅為代表的對華強硬派,與姆努欽等更注重實際經貿利益的官員之間,政策路線常有分歧。近期特朗普的轉向,被部分觀察家視為務實派在內部博弈中暫時占據上風的結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近期的公開講話,在涉及中國時也相對降低了調門,重點放在所謂“對等”和“公平”貿易上,而非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對抗。
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和供應鏈的韌性,是美國企業難以割舍的。即便在政治氛圍緊張的時期,許多美國企業仍在中國持續投入。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快速建成投產并擴大產能,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對其全球業績舉足輕重。這些商業現實迫使政策制定者不得不考慮過度對抗對經濟造成的損害。美國商會等商業團體也持續向政府傳遞信息,強調維持穩定經貿關系的重要性。
特朗普(資料圖)
國際關系專家普遍認為,特朗普態度的轉變具有明顯的策略性和暫時性。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何瑞恩指出,這更多是選舉政治下的戰術調整,目的是在短期內穩定經濟并展示外交成果,而非對華戰略的根本性改變。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報告也分析認為,在大選壓力下,特朗普政府有動力維持第一階段協議的表面穩定,避免在選舉前幾個月引發新的重大貿易沖突。然而,報告同時警示,若特朗普成功連任,對華強硬政策很可能會卷土重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