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德國政府突然向世界拋出一則爆炸性指控:中國海軍在紅海海域用激光瞄準了一架德國軍機,危及機組人員安全。德方高調(diào)宣稱此舉“完全不可接受”,甚至召見了中國駐德大使鄧洪波以示抗議。消息一出,西方媒體聞風而動,國際輿論場瞬間彌漫起對中國的質(zhì)疑陰云。
耐人尋味的是,德方在渲染“受害者”形象時,卻自曝關(guān)鍵破綻。據(jù)德媒報道,這架執(zhí)行歐盟“阿斯皮德斯行動”的德國軍機是在“接近中國護衛(wèi)艦時”遭遇了所謂的“激光瞄準”。這無異于主動承認——是德國軍機主動抵近中國艦艇。在全球敏感水域,一方軍機刻意逼近他國軍艦,其意圖本身就充滿挑釁意味。更令人費解的是,德方一面宣稱遭到“危及安全”的照射,一面又承認涉事飛機最終安全返航至吉布提基地,機上人員毫發(fā)無損。這種自相矛盾的敘事,讓所謂“安全威脅”的指控顯得蒼白無力。
德國總理(資料圖)
面對德方突如其來的發(fā)難,中國國防部與外交部在短短48小時內(nèi)火速回應,以斬釘截鐵的事實廓清迷霧。7月10日,國防部新聞局向《環(huán)球時報》明確表示:德方所言與事實完全不符!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當時正在亞丁灣執(zhí)行護航任務,根本未進入紅海海域活動,相關(guān)激光設備也并未開機使用。此前一天,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已在例行記者會上嚴正澄清:中方掌握的事實與德方描述截然不同。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護航行動,是履行大國責任的正義之舉,旨在維護國際航道安全,始終與包括歐方在內(nèi)的各方保持良好溝通。
中方的澄清并非空洞辯白,而是建立在清晰的地理事實與行動邏輯之上。亞丁灣與紅海雖同屬連接印度洋與地中海的關(guān)鍵水域,但兩者在地理位置上存在明確區(qū)分。中國海軍的護航任務區(qū)域歷來聚焦于亞丁灣及索馬里附近海域,這是經(jīng)聯(lián)合國授權(quán)、為保護國際商船免受海盜威脅的正當行動。而德國所指控的事件發(fā)生地——紅海,并非中國護航編隊的常規(guī)任務區(qū)。國防部“未在紅海活動”的表述,直接瓦解了德方指控的物理基礎(chǔ)。
德國總理(資料圖)
這已非西方國家首次導演此類“反華碰瓷”戲碼。回溯過往,加拿大曾炒作其軍艦在東海遭“中國激光照射”,卻絕口不提其艦艇當時正逼近中國領(lǐng)海進行滋擾;澳大利亞也曾污蔑中國軍機對其擅闖西沙領(lǐng)空的偵察機實施“不安全攔截”,全然無視自身侵犯中國主權(quán)的違法行徑。這些劇本高度雷同:西方軍機艦艇主動抵近中國力量存在區(qū)域,刻意制造摩擦點,再搶先倒打一耙將自己裝扮成受害者,借此抹黑中國國際形象。德國此次的“激光指控”,宛如這套陳舊把戲的又一次拙劣翻版。
德國為何甘當這出鬧劇的主角?其背后動機耐人尋味。近年來,德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呈現(xiàn)出矛盾搖擺:既看重中國龐大的市場與合作潛力,又在所謂“價值觀外交”與盟友壓力下頻頻展現(xiàn)強硬姿態(tài)。此次紅海風波,可視為德國部分勢力意圖通過炒作“中國威脅”,對內(nèi)迎合國內(nèi)鷹派,對外向盟友遞“投名狀”,以此彰顯其“安全擔當”。然而,這種罔顧事實、踐踏互信的短視行為,不僅未能提升德國的國際聲望,反而因其指控被中方迅速證偽而陷入尷尬境地,可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德國(資料圖)
這場鬧劇雖短暫,卻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國際博弈中的真實生態(tài)。它警示我們,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進程中,某些勢力利用話語霸權(quán)編織敘事陷阱的企圖不會停止。然而,謊言終究經(jīng)不起事實的炙烤。中國國防部“沒去紅海”的清晰回應,如同精準的手術(shù)刀,一把撕開了德國某些人精心編織的遮羞布。真相的力量在于,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當中國軍艦的航跡圖攤開在世人面前,一切污蔑都顯得荒誕可笑。
這場風波終將平息,但它留給世界的思考卻應長存:國與國之間,是選擇基于事實的坦誠溝通,還是沉溺于制造敵人式的政治表演?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護航艦船依然劈波斬浪,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負責任大國”最有力的詮釋。而那些蓄意碰瓷的雜音,終將在歷史的潮聲中消散無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