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成本套現48萬,還不用還!
當這樣的承諾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會心動嗎?
央視《焦點訪談》最近曝光的這起案件,撕開了金融市場一個隱秘角落的黑幕。
當普通民眾被“天上掉餡餅”的謊言蒙蔽時,誰來為他們的人生買單?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從誘惑到深淵
7月19日,央視的《焦點訪談》就曝光了一起套現案。
53歲的黃某禮卻背上48萬債務,成了法院判決書上的“老賴”。
其實,黃某禮的經歷很典型。
這個53歲的中年男人沒有固定工作,平時靠打零工維持生計。
最關鍵的是,他的征信記錄是空白的,就是所謂的“白戶”。
但正是這個“白戶”身份,讓他成了不法中介眼中的“香餑餑”。
面對“0成本套現”的誘惑,黃某禮倒是表現得很直白:
“我只在乎能拿到多少”、“目的就是想不還,做老賴”、“想白得一筆錢”。
明知道違法,但貪圖不勞而獲的心理讓他一步步走進了陷阱。
第一筆,就是農業銀行的房貸,有足足34萬元。
這筆操作最為復雜,涉及貸款經辦陳某、炒房客游某、房貸中介范某等多人。
他們先讓炒房客以20萬收購一套房子,然后以42.5萬的價格轉手給黃某禮。
接著偽造某建設公司的就業證明,而那家公司對此完全不知情。
團隊通過“高評高貸”的操作,直接讓34萬打入原房主賬號。
而游某轉走了近15萬,剩下的被各方瓜分。
并且之前負責審核的客戶經理王某,早就已經調走,事后根本無法追責核實。
第二筆,就是農商銀行裝修貸 3.5 萬元,這回是陳某和貸款中介榮某配合。
他們故意把房子弄亂,制造裝修的假象。
按規定銀行客戶經理應該實地查看,結果他們只是讓黃某“自己拍照轉發”。
更離譜的是,他們偽造了六個月的工資流水。
可那和銀行現場打印的真實流水一對比,明顯是假的。
但3.5萬還是到手了,陳某又從中拿走了23700元。
第三筆,又將目光放到了農業銀行的裝修貸上,有6萬元。
要申請這筆貸款,就需要先結清上一筆農商行的貸款。
于是,他們就偽造了農商行 3.5萬貸款的結清證明。
而農行也沒有向農商行核驗證明的真實性,就這樣放貸了。
在這6萬中,陳某又拿走了36000元。
第四筆,是郵儲銀行毛竹貸4.7萬元。
這次玩的是身份轉換,把黃某禮從城鎮有工作的人員包裝成農戶。
村委會配合開具了農戶證明,還拍攝了別人家的毛竹山照片。
銀行客戶經理陳某,甚至主動帶著拍虛假照片,前幾個月還每月提供200多元,讓黃某還月供“做樣子”。
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求黃某在回訪電話時,否認和中介的合作關系。
而4.7萬到手后,陳某等人又拿走了21700元。
這四筆貸款總共48.2萬元,黃某禮收到了當地法院的四份判決書,被判償還全部貸款。
但其實他的實際獲利微薄,大部分資金都被各環節的人瓜分了。
精密的黑色產業鏈
再看這個產業鏈的組織架構,是相當的清晰。
核心樞紐是不法貸款的中介,負責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
再加上兩端配合,一端是背債人,提供身份資料配合造假。
而另一端是銀行內部的審核人員,內外勾結放水審核。
最外圍還有炒房客、房貸中介、各種第三方機構等協助配合。
這個黑產鏈條的手法高度系統化,主要通過三大包裝手段實現騙貸目的:
虛構就業信息和收入狀況,通過高評高貸手段虛增資產價值,偽造銀行流水和各種證明文件。
而各方的特征,和動機也是相當的明顯。
背債人通常法律意識淡薄、文化程度較低、貪圖不勞而獲,多為社會弱勢群體。
他們往往被“輕松賺錢”的幌子蒙蔽,成了這個鏈條上的犧牲品。
在當地,黃某還不是獨一個。
陳某軍背債41萬元,王某長背債72.8萬元,陳某壯背債86萬元。
從整體趨勢看,這類案件的特征是涉案金額大、發案數不斷上升、呈蔓延趨勢,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高度警惕的社會問題。
沉重代價與有效防范
對個體而言,參與這種騙貸活動的代價是沉重的。
黃某禮的48.2萬債務,將成為他一輩子都甩不掉的包袱。
而且還會成為失信被執行人,征信記錄永久受損,以后再難從正規渠道獲得金融服務。
生活上會被限制高消費、限制出行,影響子女教育就業,連坐飛機、住星級酒店都成了奢望。
并且還要面臨騙取貸款罪等,刑事責任的追究,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當然對整個金融體系來說,這種黑產鏈條的存在嚴重威脅著金融安全。
它不僅造成銀行資金損失,更重要的是破壞了金融市場的誠信基礎,增加了系統性風險。
當然普通民眾,要是想防范這類陷阱,就需要做到這幾點。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認清參與騙貸的違法后果,堅決拒絕違法誘惑。
還要學會識別詐騙話術,對“穩賺不賠”這種根本不可能的承諾,保持高度警惕。
在投資理財方面要理性,記住年化收益超6%需要謹慎,超8%很可能血本無歸。
一定要保護好個人信息,絕不出租身份證、銀行卡等重要證件給他人使用。
在辦理金融業務時,要選擇正規渠道,來獲得服務,拒絕所謂的“內部渠道”。
只有社會公眾提高警惕,多方合力,才能有效遏制這類違法犯罪行為的蔓延,維護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記住,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0成本套現”的美麗承諾背后,往往是讓人萬劫不復的深淵。
結語
職業背債人黑產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嚴重威脅金融安全。面對這一問題,需要政府監管部門加強執法、金融機構完善風控、社會公眾提高警惕,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有效遏制這一違法犯罪行為的蔓延,維護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07-19——《中介“做局”、銀行放水,沒償還能力竟成功貸款48萬元》
2.央視新聞客戶端-2025-07-19——《焦點訪談丨中介“做局”、銀行放水 沒償還能力竟成功貸款48萬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