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加速與多國的貿易談判,美日貿易協定也終于敲定。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美國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稱,根據這項協議,日本將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美國將獲得投資利潤的90%。日本將向美國開放汽車、卡車、大米及某些其他農產品和商品市場,美國將對日本輸美產品征收15%的關稅。
7月23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直播記者會上稱,日本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達成一致,美方將向日本征收15%的關稅,日本增加進口美國大米。日美雙方就通過日本企業在半導體、鋼鐵、造船、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投資,加強與美方供應鏈合作、保障經濟安全,達成一致。
美日達成貿易協定的消息直接刺激了日本股債匯市場,日元兌美元、日經指數期貨一度直線拉升。亞太市場開盤后,日經225指數漲勢持續,特別是汽車板塊迎來大漲,資本市場的種種表現,都被認為是受到對美關稅不確定性消除、日本政治領導層即將變更等消息帶動。
然而,不少觀察人士表示,市場的樂觀情緒可能很短暫,皆因市場會重新關注,日本對美開放市場和巨額投資對日本經濟、財政的影響。長期來看,這些因素都可能削弱日本經濟。基于風險判斷,市場分析也傾向日本國債和日元將進一步走弱。
此前,受到美國汽車關稅影響,日本對美出口連續三個月同比下滑,還拖累整體出口額連續第二個月下降。日美貿易協議會給日本對美貿易乃至日本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日本的股債匯是否會再次上演三連震的局面?
開放市場保汽車業?
歷經多輪談判,美日經貿談判最終達成。從目前美日雙方的表態看,這一結果讓他們感到滿意。
美國最終對日本進口的商品征收15%的關稅,比早前宣布的25%的稅率低了不少。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美日貿易協定中最突出的是促使日本開放市場的內容,而美國的目的是讓日本降低產業進入門檻,同時降低日本儲蓄率增加消費,以此增加美國市場的機會,解決其國內就業問題。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副院長張玉來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美國一直認為日本在通過非關稅壁壘保護本國市場,這造成了以汽車為代表的美國商品難以在日本銷售,這次,特朗普政府就是要通過“交易”,強勢要求日本打開市場。
具體來看,日本將向美國開放汽車、卡車、大米及某些其他農產品和商品市場。汽車之外,要數日本開放農業領域最引人關注。據新華社報道,此前,特朗普就曾以大米為例,指責美日貿易“不公平”,稱日本在面臨嚴重米荒的情況下也不買美國大米,表示要給日本發函。
在與美國的談判中,日本作出了妥協,最典型的是開放農業。在孫立堅看來,這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日本汽車產業。“日本政府采取的是‘先妥協、后緩沖’的策略。”孫立堅表示,在政治層面,日本先答應美國的要求,然后在執行層面逐步放緩節奏,盡可能減緩對經濟的沖擊。
但他也表示,此舉可能會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現在日本在農業領域向美國妥協,可能會激化日本相關各界的利益沖突,引發社會動蕩。
上海市日本學會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日美貿易談判看似達成,但結果并沒有達到日本的初衷,因為以現在日元兌美元的水平,在15%的稅率下,日本企業恐怕很難盈利。
雖然日本政府冒風險向美國妥協,但市場眾多分析者認為,短期內,日本向美開放市場對雙方的影響不會很大。“如今的日本已經進入通縮思維,民眾普遍抱有‘捂緊錢袋子’的想法,因此日本開放商品市場對美國提升利益的效果不會很大。”孫立堅說。
日本汽車業因美關稅受傷
美國關稅對日本制造業的沖擊,從日本汽車出口下降可見一斑。
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由于美國關稅政策,導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銳減,6月日本對美出口額連續第三個月同比下降,而且降幅呈現擴大之勢。汽車業出口下降,也拖累了日本的整體出口。6月,日本出口總額同比下降0.5%至9.16萬億日元,連續兩個月同比下降。
汽車制造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之一,汽車工業的產值占日本整個制造業的50%,總產值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左右,為日本提供了超過500萬個就業崗位,占日本就業總人口的8%以上。
為帶動汽車銷量,日本車企大幅降價。日本央行數據顯示,今年6月,以合約貨幣計算的日本對北美汽車出口價格指數同比暴跌19.4%,為有記錄以來最大單月降幅。
野村綜合研究所(NRI)執行經濟學家高畑和久預計,美國汽車關稅上漲25%將使日本國內生產總值至少下降0.2%。而去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0.1%,對比來看,特朗普政府的汽車關稅對日本的影響足以抵消日本一年的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美日貿易協定對日本經濟的負面效應將持續釋放。“美國的汽車關稅直接提升了日本車企出口的成本,壓縮了日本車企出口的利潤空間,從側面鼓勵日本車企把產業鏈搬到離美國更近的地區,甚至直接投資美國。”孫立堅表示,如果汽車業等產業持續外流,日本有可能會再次陷入經濟衰退,甚至步入通縮的老路。
今年4月,東京商工研究所(TSR)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24財年的企業破產申請總數為10144件,為11年來最多。“當日本進一步加大在美的生產規模和投資,日本國內的產業鏈空心化問題將會加劇。”陳子雷說。
日本股匯向好是短期效應
在美日達成貿易協議的消息刺激下,7月23日,日經指數高開高走,截至亞太市場收盤,收漲3.51%或1396.4點,報41171.32點。截至北京時間晚上19點,日元兌美元匯率錄得1美元兌146.1日元。
孫立堅分析稱,美日貿易協議達成后,日本市場呈現股匯齊升,有幾方面原因,“對日元來說,日本因為美關稅被迫開放長期封閉的國內市場,吸引大量短期資金流入,而且日本對美投資也催生了短期的日元融資需求,推動匯率上漲;日股方面,日本市場開放的預期也有所體現。”
由于市場擔憂,日本或在美關稅壓力下被迫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當日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8個基點至1.592%,日本3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4個基點至3.136%。孫立堅稱,國債收益率上升也反映出日本的通脹壓力和海外資本進入的影響。
受訪專家認為,后續日本資本市場下跌的風險仍然很高。孫立堅表示,中長期來看,日本的外匯儲備會因為大量對美投資而銳減,從而削弱日本央行干預市場的能力。加上日本跨國公司可能會加速向美國轉移供應鏈,其高科技產業增長動能將有空心化風險,日元兌美元可能繼續貶值。至于日股和日債,都面臨下行壓力:日股呈現泡沫化跡象,而日債一方面面臨債務違約的風險,另一方面隨著市場開放,日本國內不得不暴露在全球的價格體系中,其國內通脹可能會惡化,使得日債價格進一步下跌。
西南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戰略實驗室主任、首席研究員方明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日本股市泡沫化趨勢嚴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日元短期內仍然有一定的上行趨勢,但如果日本股市泡沫破裂,日元還會面臨著新一輪貶值壓力;日本債市因日本央行加息預期和債務不斷上升,會長期承壓。
日本股債匯大幅波動的風險,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日本資產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東南亞多國陸續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2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文稱,美國和菲律賓達成貿易協議,將對菲律賓征收19%的關稅,菲律賓將對美國開放市場,并實行零關稅。
“隨著亞太多國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它們對美出口成本增加,整個區域經貿也會因此面臨更大壓力。”張玉來表示,在美國關稅戰的沖擊下,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已經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構建區域化的價值鏈供應鏈或將成為亞洲地區的最佳選擇,而這也需要各國積極協調并做出相關努力。
(實習生盧文靜對本文亦有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