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17日,美國財政部公布2025年5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中國連續三月減持美債的消息引發關注。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5次締約國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的發言擲地有聲。他直指美國在海洋事務中的多重負面角色,尤其在南海問題上,這個與南海相隔萬里的國家,總以“航行自由”為幌子派艦隊耀武揚威,侵犯他國主權安全。明明中國和東盟國家已讓南海局勢總體穩定,美國卻到處搬弄是非,挑撥地區國家關系,成了南海和平穩定的攪局者。
聯合國(資料圖)
耿爽還提到,美國對《公約》的態度盡顯實用主義。作為非締約國,美國拒絕履行《公約》義務,卻總拿《公約》對他國指手畫腳,既想享受制度紅利,又不愿承擔責任。國際海底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美國卻無視國際社會集體努力搞單邊開發;海纜鋪設本是公海自由,美國卻將其政治化,搞排他性小圈子,甚至威脅控制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等關鍵航道。在全球海洋治理上,美國反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保護海洋的目標,缺席重要海洋大會,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持消極態度,完全是治理缺位者的做派。
美國財政部5月報告顯示,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債總額達到9.0458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細看數據,前三大海外債主的動向耐人尋味。日本5月增持5億美元,以11350億美元持倉穩居第一;英國增持17億美元,8094億美元持倉保持第二;中國則減持9億美元,持倉降至7563億美元,連續三個月減持,自3月起維持第三大債主位置。
中國減持美債的趨勢并非偶然。2022年4月以來,中國的美債持倉就沒超過1萬億美元,且整體一直在減。2022到2024年,分別減持1732億、508億、573億美元。2025年的變動更具體,1月增持18億,2月增持235億,3月就減持189億,4月再減82億,5月繼續減9億,一個季度累計減持280億美元。
美聯儲主席(資料圖)
美國似乎想用軍事動作回應這種經濟層面的調整。7月17日,“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進入南海,隨行的有“斯特雷特”號驅逐艦和“瓜達盧佩”號補給艦。這支艦隊已在外部署240多天,屬于超負荷運轉,卻仍硬闖南海,挑釁意味明顯。有分析認為,美方或許想靠展示軍力穩住金融市場,但效果越來越差。南海局勢在中越等東盟國家努力下總體穩定,美軍此舉不過是刷存在感,反而暴露了其對自身經濟狀況的焦慮。
美國(資料圖)
再看美國5月的整體資本流動,海外對美長期、短期證券和銀行現金流的凈流入總額為3111億美元。其中私人資金凈流入3332億美元,官方資金凈流出221億美元。海外凈買入美長期證券3185億美元,4月還是凈賣出506億美元。私人投資者凈買入2875億美元,官方機構凈買入311億美元。但經調整后,包括股票互換等因素,海外5月總體凈賣出美長期證券2594億美元,4月凈賣出78億美元。這種數據波動,也反映出國際資本對美資產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
中美之間的互動,從來都不只局限于單一領域。經濟上的減持與增持,軍事上的南海動向,外交上的過招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復雜的雙邊關系圖景。未來走向如何,還要看雙方能否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礎上,找到合作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