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蘇超聯賽爆火,大家的運動熱情也愈發高漲,但隨之而來的運動損傷問題也備受關注。近日,“名醫天團”訪談邀請了江蘇省中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黃瑤,來和我們聊一聊足球這項運動會帶來哪些運動損傷,以及損傷防治的科學策略。
別等小傷拖成大問題!運動損傷也有“重災區”
“運動損傷的發生具有明顯的部位傾向性,不同組織和關節在運動中承擔的負荷不同,受傷風險也存在差異?!秉S瑤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肌肉損傷多集中在大腿前后方及小腿后方,這些部位的肌肉群在快速伸縮、突然發力時易因超出負荷而出現拉傷或撕裂。而關節損傷則以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最為常見,這與關節在運動中需要承擔身體重量、完成復雜屈伸旋轉動作密切相關。韌帶損傷常伴隨關節損傷出現,膝關節的前交叉韌帶、后交叉韌帶,踝關節的距腓前韌帶,以及肩關節周圍韌帶都是易受損的 “重災區”。
在眾多運動項目中,足球因高速對抗、動作幅度大的特點,成為運動損傷的高發領域。黃瑤分析,鏟球動作中,踝關節突然受力扭轉,易引發韌帶拉傷甚至骨折;高空爭頂落地時,膝關節在承受身體重量的同時可能發生側翻或過度屈伸,增加半月板、交叉韌帶損傷的風險。此外,足球運動中頻繁急停、變向、沖刺等動作,都會讓肌肉和關節始終處于高負荷狀態,進一步提升損傷概率。
如何快速判斷運動損傷的嚴重程度?黃瑤指出,腫脹、疼痛和活動障礙是三大核心指標,三者的表現程度直接反映了損傷的輕重。
腫脹是體內組織出血或炎癥反應的直觀體現。輕微損傷可能僅出現局部輕微腫脹,且在數小時內逐漸消退;若受傷后短時間內出現劇烈腫脹,皮膚表面緊繃發亮,則提示損傷涉及血管破裂或嚴重軟組織撕裂,須立即警惕?!疤弁吹膭×页潭纫才c損傷深度密切相關?!陛p度拉傷或挫傷可能僅在活動時出現隱痛;而重度損傷會引發持續性劇烈疼痛,即使靜止狀態下也難以忍受,觸碰時疼痛加劇,這往往意味著肌肉、韌帶或骨骼出現了結構性損傷。“當然,如果受傷部位能完成基本活動,僅在特定動作時受限,這大多是輕度損傷。一旦出現關節無法屈伸、肢體無法承重,甚至伴隨關節畸形,這就要注意,可能存在關節脫位、骨折或韌帶完全斷裂等嚴重問題,需要緊急處理。”黃瑤說。
針對不同部位的運動損傷,科學的應急處理能有效降低二次傷害風險。黃瑤強調,處理原則需要根據損傷部位的生理特點靈活調整。例如針對踝關節和膝關節損傷,首要措施是 “相對制動”——避免受傷關節承受重量或進行大幅度活動,可借助護具或彈性繃帶固定,防止損傷部位因反復牽拉而加重。此時切勿嘗試 “忍痛活動”,以免將輕微拉傷演變為韌帶撕裂。當腰部損傷時,保持平躺姿勢是關鍵。腰部作為軀干的承重核心,隨意翻動或搬動可能導致脊柱小關節錯位或椎間盤突出加重,需在確保脊柱穩定的前提下等待專業救援。而頭部或頸部損傷多發生于高空墜落、撞擊等場景。如果運動員出現短暫昏迷,應該立即保護頭頸部,禁止隨意扭動或搬動,以防頸椎損傷壓迫脊髓。此時應讓傷者平臥,解開衣領保持呼吸通暢,同時觀察意識狀態變化。“如果出現呼吸急促、暫停等危及生命的癥狀,需第一時間清理口腔和咽部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立即呼叫專業醫護人員進行心肺復蘇等急救措施,為后續治療爭取時間?!秉S瑤提醒道。
部分運動損傷因初期癥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 “小傷” 而延誤治療,最終引發長期問題。黃瑤特別強調了兩類需高度警惕的隱性損傷?!磅钻P節的距腓前韌帶損傷是典型代表?!秉S瑤表示,很多運動愛好者在崴腳后僅簡單處理,卻忽視了韌帶的修復過程。若反復崴腳次數超過3次,需警惕踝關節不穩——這是韌帶松弛導致關節穩定性下降,容易引發軟骨磨損、骨贅增生等慢性病變。此時通過專業康復訓練或護具輔助,多數可恢復正常功能,但若放任不管,可能發展為永久性關節損傷。除此之外,膝關節的隱性損傷更需謹慎?!叭绻\動后出現關節卡頓、絞索、彈響或異常屈伸,可能是半月板撕裂、交叉韌帶損傷的信號?!秉S瑤提醒,這些損傷初期可能僅表現為輕微疼痛,但若碎片卡在關節間隙,會反復刺激滑膜引發炎癥,最終導致關節退變加速。因此,出現上述癥狀時,須及時通過核磁共振等檢查明確診斷,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足球場上如何預防受傷?從熱身到裝備選擇,專家全說清
足球作為一項全民參與度極高的運動,深受大眾喜愛。但在綠茵場上,普通人如果缺乏科學運動意識,很容易遭遇運動損傷。黃瑤從專業角度出發,針對普通足球愛好者在賽前、賽中、賽后的科學運動要點,以及拉伸策略和裝備選擇等方面,給出了一份詳細建議,幫助大家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有效預防受傷。
賽前:充分激活,筑牢損傷防線
“賽前的充分準備是預防運動損傷的第一道防線。” 黃瑤強調,普通人參與足球運動前,必須做好激活肌肉、提升身體機能的準備工作。
賽前熱身的關鍵在于 “喚醒肌肉”,通過動態激活讓身體從靜止狀態逐步過渡到運動狀態,從而降低受傷風險。黃瑤指出,賽前10~15分鐘的動態拉伸必不可少,像高抬腿、側方跑、慢跑等都是有效的熱身動作。值得注意的是,熱身時長需根據環境調整——冬季氣溫低,肌肉喚醒所需時間更長,熱身時長應適當延長,確保身體各部位充分激活。除了動態拉伸,賽前還需關注身體狀態的整體調動??梢酝ㄟ^循序漸進的運動強度提升,讓心率、呼吸逐漸適應運動節奏,例如從慢走過渡到慢跑,再進行短距離沖刺跑,讓肌肉、關節、心肺功能同步進入 “備戰狀態”。
賽中:合理把控,平衡表現與安全
進入比賽環節,科學補能和量力而行是避免受傷的關鍵。黃瑤表示,足球運動強度大、消耗快,及時補充能量和電解質能維持身體機能穩定?!熬拖窬W球運動員中場休息時吃香蕉,既能補充能量,又能補充鉀等電解質,足球愛好者在比賽間隙也可借鑒這種方式,通過香蕉、能量棒等便捷食物快速補能。” 同時,補水需遵循 “少量多次” 原則,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增加腸胃負擔。
更重要的是,普通愛好者要根據自身身體狀況調整運動策略?!皩I運動員有系統訓練作為支撐,而普通人的體能和身體耐受度有限,” 黃瑤強調,比賽中若出現關節疼痛、肌肉痙攣等不適,應及時減速或暫停,切勿因 “逞強” 而加重損傷。此外,對抗過程中要注意動作規范,避免過度伸展、急停變向等超出自身能力的動作,減少關節扭傷、肌肉拉傷的風險。
賽后:科學修復,加速身體回春
比賽結束并不意味著運動的 “收尾”,科學的賽后修復能有效緩解肌肉疲勞、減少損傷隱患。黃瑤將賽后修復總結為 “補能 + 恢復” 雙核心策略。
補能方面,賽后需及時補充電解質和高蛋白食物。劇烈運動后,身體流失大量電解質,可通過運動飲料或淡鹽水補充;而蛋白質是肌肉修復的關鍵,雞蛋、牛奶、瘦肉等高蛋白食物能為肌肉恢復提供原料。同時,保證充足睡眠也至關重要,睡眠過程中身體會加速代謝廢物排出,促進組織修復。在談到如何恢復時,黃瑤指出,賽后可進行15分鐘左右的冷敷,幫助抑制肌肉炎性物質聚集,緩解酸痛;通過抬高下肢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肢體腫脹;若有條件,使用按摩球、筋膜槍等設備進行肌肉放松,能進一步加速恢復。這些措施結合起來,能顯著降低賽后肌肉勞損的概率。
拉伸有講究:前后策略大不同
很多人對運動拉伸存在誤區,認為 “賽前賽后都一樣”,對此,黃瑤特別強調:運動前拉伸與運動后拉伸的策略截然不同,需針對性實施。
運動前拉伸以 “動態激活” 為核心,目的是喚醒肌肉、提升運動表現。除了賽前的高抬腿、側方跑,還可加入髖關節環繞、膝關節屈伸等關節活動,讓肌肉從 “休眠” 狀態蘇醒,增加柔韌性和爆發力。這種動態拉伸能降低肌肉黏滯性,減少運動中拉傷的可能。運動后拉伸則側重 “靜態恢復”,通過緩慢、持續的拉伸動作緩解肌肉緊張。黃瑤解釋:“高強度運動后,肌肉內會堆積炎性產物,導致酸脹疼痛,靜態拉伸能幫助拉長肌肉纖維,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性物質代謝?!?具體可采用單足站立后屈膝關節拉伸下肢前側肌群,或站姿、坐姿體前屈拉伸小腿腓腸肌和大腿腘繩肌等動作,每組保持 15~30秒,完成2-3組,總時長約15分鐘。
裝備選對了,損傷少一半
科學選擇運動裝備,是預防損傷的 “物理防線”。黃瑤指出,裝備選擇需結合運動場地和個人身體特點,做到 “精準匹配”?!扒蛐倪x擇尤為關鍵?!秉S瑤表示,人工草皮場地應搭配碎釘鞋,避免長釘陷入草皮導致腳踝扭傷;真草皮場地則適合長釘鞋,能提供更好的抓地力。鞋碼需比日常鞋大半碼,預留足趾活動空間,防止運動中足趾受壓引發甲下淤血或磨損。
襪子和護具同樣不可忽視。專業運動襪在足趾、后跟部位加厚設計,能減少摩擦損傷,且長度需覆蓋腓腸肌,通過適度加壓預防肌肉水腫;護腿板應選擇輕量化、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款式,兒童建議選用帶內襯泡沫的防護型護腿板,增強緩沖效果;有踝關節或膝關節舊傷的愛好者,可佩戴專業護踝或使用運動肌效貼,通過外部支撐降低復發風險。
運動服的材質也有講究。傳統棉質球衣吸汗后會增重,增加身體負擔,而聚酯纖維等速干面料能快速排汗,保持身體干爽,提升運動舒適性,間接減少因衣物束縛導致的動作變形和損傷。
總之,普通足球愛好者要想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遠離損傷,需將科學理念貫穿于賽前、賽中、賽后全過程,從熱身、補能、恢復到裝備選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位,才能讓足球成為健康生活的 “加分項”,而非身體損傷的 “風險源”。
體型決定運動圈!高瘦能踢足球,肥胖選游泳
在足球等運動中,科學評估運動強度、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是普通人避免受傷、享受運動的重要前提。黃瑤指出,評估運動強度,首先要明確 “最大心率” 這一基準指標。他介紹,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為 “220-年齡”,它能幫助人們大致判斷運動時的心率安全范圍。除此之外,自我評估心肺功能也很關鍵。黃瑤推薦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測試方法:進行 3分鐘高強度運動,如高抬腿或沖刺跑后,觀察心率回落速度。若心率能在3~5分鐘內降至120 /分鐘以下,說明心肺功能較好;恢復速率越快,心肺功能越優越。這種自我檢測可定期進行,幫助人們了解自身身體狀態的變化。
黃瑤強調,運動需 “量力而行”,“很多人會咨詢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或種類,其實判斷標準很簡單:運動時無明顯不適,次日沒有關節腫脹或持續性肌肉酸痛,就是強度合適的表現?!贝送猓瑹o論運動后是輕微出汗還是劇烈出汗,只要身體沒有不適感,也說明運動強度在合理范圍內。
“并非所有運動都適合所有人,個體差異決定了運動選擇的多樣性?!?黃瑤指出,運動項目的適配性與體型、身體成分密切相關。高瘦體型的人群,肌肉含量相對較低,但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較好,適合多數常見運動項目,如排球、籃球、足球、跳高、跳遠、游泳等。不過,由于肌肉力量有限,他們不太適合橄欖球等強對抗、高力量需求的運動,以免因肌肉保護不足導致損傷??傮w而言,高瘦體型人群的運動選擇比肥胖型人群更廣泛?!胺逝中腿巳涸谶\動時需格外謹慎?!秉S瑤解釋,這類人群體重較大,運動中關節承受的沖擊力更強,容易引發關節損傷。因此,肥胖人群的運動項目受限較多,游泳是較為推薦的選擇——水的浮力能減輕關節壓力,同時達到減脂效果。對于肥胖人群的運動規劃,黃瑤也給出了階段性建議:首先應著重減脂,待體重降至 BMI24-28 之間后,可同時進行增肌訓練。增肌不僅能提高基礎代謝率,幫助維持體重,還能增強核心肌群力量,提升身體對抗沖擊力的能力,為后續嘗試更多運動項目打下基礎。
體格健壯者的運動適配性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脂包肌”人群,即體脂率較高但肌肉量突出的群體,如部分拳擊運動員。他們絕對體重較大,生理結構適合自由搏擊、拳擊等對抗性運動,但不適合籃球、足球等需要頻繁變向的高強度運動——過大的體重在急停變向時會產生顯著剪切力,易導致關節損傷。另一類是瘦高型健壯人群,他們體重較輕,能減少關節在起跳、急停時的壓力,更適合籃球、羽毛球等需要頻繁跳躍的運動,但在搏擊等需要高爆發力的運動中適應性較弱。
黃瑤總結,個性化運動的核心在于“適配”:既要根據自身身體條件選擇運動項目,也要通過科學方法評估運動強度,始終遵循“無不適、能恢復”的原則。無論是足球愛好者還是其他運動參與者,都應定期評估自身狀態,靈活調整運動計劃,讓運動真正成為健康生活的助力,而非損傷的誘因。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