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參加乒乓球比賽對于我來說是快樂的,美好的,也是我最擅長的,雖然我現在的職業是大學老師。過往的種種經歷讓我很珍惜現在的生活,能夠身心健康地回到賽場上本身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所以我珍視賽場,珍視對手,珍視每一分球。
文丨新京報記者 喬遲
編輯丨胡杰
校對丨李立軍
?本文4200字閱讀7分鐘
很多人沒想到,30歲的朱雨玲會再次出現在國際大賽的決賽。北京時間7月14日,2025年WTT美國大滿貫乒乓球賽女單決賽中,前女單世界第一朱雨玲代表中國澳門出戰,雖然開始就落后兩局,但在之后的比賽中,朱雨玲憑借豐富的經驗和韌勁,最終連贏4局實現了逆轉奪冠。
當最后一球落地,巨大的歡呼聲從觀眾席傳來,朱雨玲微微一笑,害羞地撓了撓頭,輕拍了對手陳熠的肩膀。
這場看似輕松的勝利,朱雨玲等待了多年。
朱雨玲出生于1995年,5歲起練球,12歲進入省隊,14歲便入選國家二隊,并迅速在青年賽場嶄露頭角。2010年,她成為世青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單冠軍。進入成年組后,她在2014年助國乒奪得世乒賽女團冠軍,同年在仁川亞運會上摘得女團與女雙金牌,逐步站穩國家隊主力位置。
2017年,她首次獲得世界杯女單冠軍,并在當年11月登頂世界第一,與陳夢并稱為“國乒雙子星”,是公認的備戰東京奧運會的絕對主力。
然而,命運的考驗悄然發生。2019年,緊張備戰東京奧運會的朱雨玲身體亮起紅燈,但為了繼續比賽,她選擇保守治療。
直到2020年8月的東京奧運會模擬賽,朱雨玲賽前意外退賽。時任女乒主教練李隼透露,她的身體免疫系統出現了一點問題,醫生建議住院觀察治療。之后,朱雨玲逐漸淡出大家的視線。萬幸的是,朱雨玲的纖維腺瘤經手術切除后病理結果為良性。
朱雨玲放棄比賽積極治療,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她報考電子科大經管學院DOM博士,參與企業管理,擔任廣州某半導體技術公司董事。2023年6月前往天津大學擔任體育部副教授。
一個運動員告別賽場后,依然把不服輸的韌勁和直面困難的勇氣發揮在其他領域,面對英文答辯、論文、管理學、教學授課等困難,她一一埋頭攻克。
在運動員的黃金年齡因病隱退,朱雨玲心有遺憾,如今她終于再次回歸乒乓球賽場,找回屬于她人生的“高光時刻”。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對朱雨玲的專訪。
談復出與奪冠
以前是“要我練”,現在是“我要練”
7月14日,2025年WTT美國大滿貫乒乓球賽女單決賽中,朱雨玲在落后兩局的情況下,憑借經驗和耐心逆轉比分,反敗為勝。圖源:朱雨玲微博。
新京報:在告別乒乓球比賽多年,30歲的關口,你為什么選擇重回賽場?
朱雨玲:我從來沒覺得年齡于我是一種障礙,當年離開賽場的不得已在我的內心深處始終覺得是個“逗號”,或者說沒有好好地告別也是一個遺憾。所以當能重回賽場的機會出現的時候,我是既激動又忐忑的,激動的是我又能拿起久違的球拍去到熟悉的賽場中,忐忑的是我是否還有能力去競技?是否還能坦然地面對失敗?身邊大多數的朋友都覺得我這樣挺折騰,沒苦硬吃,可我內心始終有一個堅定的聲音:二十多年只專注的這一件事,就算是輕拿輕放,也應該有機會好好地告個別,那才是對生命、對夢想最好的尊重。
新京報:多年后重返賽場,你付出了哪些努力?
朱雨玲:復出的確不易,但我從未回頭看過,只顧著一直向前。現在回想這段經歷,就是一腔熱血被現實教育的真實寫照。訓練停歇了幾年后,隨著年齡的增加和身體機能降低,恢復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我需要重新找回身體狀態以及技術水平,接受簡單粗糙的訓練環境和訓練狀態,還需要承擔各種各樣的事務性工作。
這種考驗不光是體力方面的,還有心理方面。我要面對坐十幾個小時飛機,結果(比賽)一輪游的尷尬,可能正是因為失去了原有的優越感,人的潛能得到了極大的激發,我不再是以往在國家隊時候的“要我練”,現在是“我要練”。
復出的第一場比賽是澳門冠軍賽女單比賽,比賽前一晚,我既激動又忐忑,更有久違賽場的陌生感。雖然最后我止步16強,但這一切對我來說像做夢一樣,從來沒想過能健康地再回到賽場上。
新京報:在本次WTT賽事中,你和伊藤美誠的半決賽被媒體稱為“遲來的復仇”,你戰勝了5年前兩次不敵的對手,這場比賽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朱雨玲:在我的世界里從未對對手有過仇恨之心,這場比賽對我來說就是一場如何攻破顆粒打法的比賽。伊藤美誠是一名非常優秀的運動員,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永不服輸的精神,我非常欣賞她這一點。而且她作為乒乓球歷史上首位混雙奧運冠軍,又是特殊打法,走到今天,被無數的運動員研究打法,但她永遠在想辦法創新她的技術,目的就是為了贏。如果我是教練,我一定希望能遇上這樣的運動員。
新京報:你如何評價決賽對手陳熠,你認為哪些原因使你取得了勝利?
朱雨玲:陳熠是一名非常有潛力的選手,從去年年底我們倆從低級別比賽賽事一起打到大滿貫,她這一路的成長我都看在眼里。今年四月的WTT太原常規挑戰賽我們曾有過交手,可以說相互之間也比較了解。決賽時她還是表現出了年輕運動員的沖勁,我做好了賽前準備,所以不至于慌亂。我在局中捕捉到機會實現了逆轉,在這場比賽中,經驗是獲勝的關鍵吧。
新京報:經歷疾病治療,復出后在這次重大比賽中奪冠,你有怎樣的感受?站到領獎臺那一刻,心情是怎樣的?
朱雨玲:拿到獎杯的那一刻,我看了它一眼,想確認著獎杯上寫的是什么。看到了champion 我才意識到今天的冠軍是我。這不是我獲得的分量最重的冠軍,卻是我當下最有意義的冠軍。
談手術后不同的生活經歷
與其在淤泥中掙扎不如瀟灑轉身
2021年9月,朱雨玲在微博提到治療經歷,她沒有抱怨,而是把手術比作“勇敢地卸下‘包袱’,一次難忘的經歷。”圖源:朱雨玲微博。
新京報:2020年8月,你因為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退出東京奧運會的備戰,入院治療。在治療的這段時間你的心態有沒有變化?后面是怎么慢慢調整心態的?
朱雨玲:我其實在2019年身體就出現了不適癥狀,但當時并未引起重視,每天正常的訓練也能堅持下來,在奧運周期里多少會有一些(對成績的)期待。直到2020年癥狀加重影響到訓練時,我才感受到身體不堪重負,去多家醫院的檢查結果都是4a級的結節(存在惡性可能),建議手術治療。我很清楚手術治療意味著什么,我想奧運會是無望了,但是第二年的全運會還是不能放棄,反復思量后我選擇了保守治療,經過一個多月的集中治療,癥狀明顯減輕,病灶也在縮小,我又重新回到了訓練場。“人生能有幾回搏”,這時候我對這句話有了具象的理解。但是命運偶爾也會開個小小的玩笑,全運會封閉集訓期間,大運動量的訓練和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身體出現疼痛癥狀,夜不能寐,第二天的訓練精神也無法集中,我突然意識到這樣的訓練沒有價值,這樣的堅持也沒有意義,于是果斷決定放棄比賽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新京報:你曾說這段治療經歷對你來說很特別、很有收獲,可以展開說說嗎?
朱雨玲:第一次體驗全麻手術的滋味,躺在病床不能動彈,那一刻很無力也無助,也迫使我正視自己的未來,也在這一刻更加明白珍惜生命的意義,在健康面前什么都不重要。在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里,乒乓球帶給了我無限的榮光,也帶來了諸多的傷痛,離開(賽場)只是人生的注腳之一,與其在淤泥中掙扎不如瀟灑轉身,去探索另一條成功之路,所以痊愈后我決定去大學深造。
新京報:手術后,你到家族公司任職,去讀博,還去天津大學任教,這幾段和乒乓球運動員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歷對你來講意味著什么?
朱雨玲:手術過后意味著我將告別賽場重新出發,重新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也都是新奇的。讀書一直是我內心極其渴望的事情,對于職業運動員來說,學生生涯的缺失是短板,現在有了去大學深造的機會,我非常興奮。在面試環節導師提問讀博的目的時,我坦率回答,不是為了文憑,而是為了尋找答案,我想知道自己迎難而上能上到哪里。這時的我無知者無畏,還給自己的挑戰加上了重重的砝碼——全英文論文及答辯。等真正上課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基礎太薄弱了,簡單的經濟理論在我這里就是晦澀難懂,而運動員勇于挑戰、直面困難的本性幫助了我,不懂就問,向老師和同學虛心請教,慢慢地我領會到了學術研究的魅力。之后,天津大學向我拋來了橄欖枝,給我的事業打開了新的大門。從最初的緊張擔心到現在的游刃有余,我和學生之間亦師亦友,相互鼓勵。
談人生規劃
我的世界變得大了,乒乓球在我眼里就小了
2024年10月,朱雨玲在羅馬角斗場前合影。經歷過病痛后,她認為自己的世界更大了,不止有乒乓球和比賽的輸贏。結束比賽后,經常去旅游,有一種拿著球拍看世界的松弛。圖源:朱雨玲微博。
新京報:你在賽后采訪時說,不知道比賽還能打多久,不知道自己的終點在哪里,希望夢能做得長一些。參加比賽對你來說是一場夢嗎?
朱雨玲:現在參加乒乓球比賽對于我來說是快樂的,美好的,也是我最擅長的,雖然我現在的職業是大學老師。過往的種種經歷讓我很珍惜現在的生活,能夠身心健康地回到賽場上本身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所以我珍視賽場,珍視對手,珍視每一分球。人的一生沒有那么多設想,想多了未必就敢做,而我只想做好每一天。
新京報:你說在賽場上,運動員是耀眼的星,走下領獎臺,你是一個普通人,要過自己的生活。你對以后生活、比賽的規劃是什么?
朱雨玲:喧囂過后終將歸于平淡,走下領獎臺,我更希望保持獨立清醒的狀態從零開始,繼續下一場比賽,或者繼續探索教學方法、開展論文的研究。目前我的主業還是大學老師,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其次是運動員,在有限的時間里安排訓練和比賽。另外還要在縫隙時間完成博士論文的撰寫。
擁有多重身份之后,我的世界變得大了,乒乓球在我眼里就小了,所以勝負對我而言沒那么重要了。或許正是這樣的心態,我在比賽中有了更好的發揮。
新京報:想對你的學生說什么?或者有一些故事想分享的嗎?
朱雨玲:從我復出以來,我的學生們一直在鼓勵我。有一次比賽前,我擔心沒有系統訓練,會輸給名不見經傳的選手,我的學生聽到說,老師你這么怕輸的話那就永遠別參加比賽。不參加比賽,你就永遠不會輸。
這句話激勵了我,讓我更有勇氣直面挑戰。無論我身處高山或是低谷,我的家人、朋友、學生、球迷們都能與我同頻共振,這是我感到無比幸運和自豪的事情,我想說相遇是緣分,借用蘇軾的一句詞與大家共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洋蔥話題
你對此事怎么看?
茨姆,溫和地走出山谷
湖北隨州殯改爭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