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顯示,俄羅斯一季度GDP增速驟降至1.4%,國內通脹率突破9%。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俄經濟發展部部長警告“俄羅斯經濟正處于衰退邊緣”。
聯合國難民署與瑞銀集團最新報告均指出,俄羅斯社會結構、青年流動和資本外流正在刷新歷史高位。
“鐵桶陣”裂痕:權力與制度的極限博弈
普京撤換陸軍總司令薩柳科夫,調任安全委員會,輿論普遍解讀為高層權力再分配。俄羅斯政壇多年來維持的“鐵桶陣”正在松動。回溯至1999年底,葉利欽突然辭職,普京閃電出任代理總統,俄羅斯權力格局隨之被徹底改寫。
普京的政治生涯始于強力機構的支持和車臣戰爭的緊急狀態,他用壓制寡頭、清理媒體、重塑軍隊的手法,將“寡頭聯邦”變為“強人國家”。
總統任期延長、憲法修改、國安體系高度一體化,所有制度改革都圍繞“個人延續”而非“體制穩定”設計。2020年修憲之后,普京理論上可執政至2036年,打破俄羅斯現代政治史的所有紀錄。
2012年普京與梅德韋杰夫“權力輪換”,外界曾期待俄羅斯走向平衡,但梅德韋杰夫始終無法掌控軍隊和官僚體系,普京輕松回歸總統職位,開啟“無限連任”模式。體制逐漸從“集體平衡”滑向“個人主導”,一旦核心缺位,整個國家將陷入制度真空。
俄羅斯的“主權民主”成了教科書關鍵詞。普京用“穩定”凝聚社會,但其根基高度依賴個人能力。權力集中到極致,制度變革空間被極度壓縮。強人制度如同一輛“政治單車”,一旦停下就難免傾覆。這種結構下,權力交接成為最大風險源,任何“接班人”安排都可能引發體制松動。
俄烏沖突與外部壓力:穩定神話的動搖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俄羅斯與西方徹底決裂。制裁接連不斷,盧布持續貶值,資本市場劇痛。普京將外部壓力轉為“受害者敘事”,以“外部敵人”強化國內凝聚力。2014年以來的“穩定至上”策略,始終在國際強硬與國內減震之間尋求平衡。
2022年俄烏戰爭全面爆發,普京原本意圖速戰速決,結果陷入泥潭。北約持續東擴,西方軍援不斷,俄羅斯戰略空間被嚴重壓縮。
高科技零部件短缺、青年人口外流、外匯儲備被凍結超3000億美元,結構性危機加速顯現。能源出口逐漸依賴中國、印度,傳統“友好國家”關系日益松動。哈薩克斯坦重審集安組織,亞美尼亞靠近歐盟,印度在能源談判中壓價,連白俄羅斯都開始外交中立。
2023年亞美尼亞放棄納卡地區,俄羅斯無力干預;2024年敘利亞政權崩潰,莫斯科只能旁觀;2025年伊朗受美以雙重打擊,俄影響力下降。經濟困境雪上加霜,圣彼得堡經濟論壇部長公開承認“衰退邊緣”,所有數字只是冰山一角。
特朗普在2025年上半年調整俄烏政策,通過北約加大對烏軍援、威脅加碼制裁。歐洲防務投入持續上升,支持基輔的戰略未變。俄羅斯“老友圈”不斷縮小,外交縱深逐步喪失。
“變局”臨近:體制危機與社會壓力
2023年6月,“瓦格納兵變”震動俄羅斯政壇。武裝部隊殺向莫斯科,沿途幾乎無人抵抗,軍警不作為,政府沉默,最后靠盧卡申科調解才“收場”。
兵變暴露體制灰色地帶、信息鏈斷裂,高層命令可能被各級機構無視。普京隨后調整高層,重組內衛,加強地方駐軍,試圖再次壓實權力鐵桶,但結構性信任危機已經顯現,政治合作者逐漸被安全人員取代。
體制對接班安排極度敏感,普京遲遲不指定繼任者。總理米舒斯京資深但缺乏號召力,紹伊古被邊緣化,安全委員會與議會大老雖有經驗卻無“上升勢能”。普里戈任、納瓦利內等異見力量消失后,體制內外均無真正“威脅者”,但社會“戰后焦慮”明顯加劇。
2023年底,俄羅斯國內出現明顯“戰后焦慮”:不愿應征者激增,城市青年逃避兵役,農村兵源消耗殆盡,退伍兵安置不足,社會不滿情緒累積。
俄民眾雖未直接反對普京,但對戰爭支持度持續下滑。獨立第三方民調顯示普京支持率維持在七成以上,但社會情緒分化加劇。
“傳承真空”:權力交接的高懸風險
普京健康狀況成為外界關注焦點。72歲的他公開活動減少四成,生理時鐘不可逆轉。體制內外均未見明確接班人,一旦普京突然退位,國家缺乏可用的備用機制。軍隊觀望、經濟慣性、外交空轉、群眾觀望,權力真空下的風險急劇上升。
普京不布局交班,不是因為不想,而是不能。一旦指定接班人,派系站隊、資源分配、忠誠體系都會動搖。權力只能通過不斷“拖延”維持表面穩定。
體制高度依賴個人,改革空間被嚴重壓縮。任何變動都可能引發系統性崩潰,一旦強人不在,極端依賴結構難以承受突發沖擊。普京“平衡政策”已走到極限,未來變局的風險持續積累。
上半年,俄羅斯通脹率突破9%,GDP增速1.4%。能源出口依賴中國、印度支撐,但高科技進口短缺、外匯儲備被凍結、資本與青年流失持續惡化。
國際評級機構連續下調俄羅斯主權信用評級。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等機構警告,俄羅斯經濟結構性矛盾加劇,社會活力減弱,創新能力下降。
社會階層分化明顯:大城市對戰爭日益抵觸,農村兵源枯竭,退伍兵安置問題突出。精英階層部分試探性表達對戰爭異議,普京為壓制威脅可能徹底打破“穩定至上”策略,加大對戰爭投入。
俄烏沖突已變為持久戰,至2026年2月持續時間將與衛國戰爭等長。普京原本希望以軍事勝利鞏固民族認同并順利交班,但戰爭拖延打亂計劃。西方制裁、能源價格波動、軍事資源消耗,俄羅斯經濟困境難解。
俄烏沖突的國際回響:“老友圈”裂變與地緣失衡
哈薩克斯坦重新審視與集安組織的關系,亞美尼亞多次向歐盟示好,印度能源議價能力提升,白俄羅斯外交立場趨于中立。原有的“后院穩定”正在瓦解,俄羅斯影響力在歐亞大陸明顯下滑。
2023年,亞美尼亞放棄納卡,俄羅斯無力干涉。2024年,敘利亞局勢失控,俄羅斯影響力大減,2025年,伊朗受美以雙重打擊,俄羅斯只能被動觀望。普京的對外影響力更多依賴“歷史遺產”而非現實行動,國際局勢已非其一人所能掌控。
美國、歐洲加大對烏克蘭援助,北約東擴步伐未停。特朗普調整俄烏政策,通過北約加碼軍援,威脅對俄制裁。
歐洲國家防務支出持續上升,俄“老友圈”震蕩加劇。俄烏沖突不再是單純的地區戰爭,而成為影響全球格局的地緣博弈核心。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7-22 06:48:土媒:普京會見哈梅內伊高級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