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美國國防工業的“明星”項目,F-47第六代戰斗機,近日爆出研發發動機系統將延遲兩年,2030年前難以完成的噩耗,猶如一記重錘砸向美國空軍的未來戰力藍圖。來自香港《南華早報》、美國“防務快訊”及相關政府文件的爆料,讓這顆高科技“明珠”閃耀不再,反映出的不僅是項目個案的技術瓶頸,更是美國軍事工業鏈條深層次、系統性的危機。
一切皆因供應鏈的“滑鐵盧”。6月公布的2026預算文件顯示,F-47發動機研發由原先2027年下半年推遲至2030年初,整整拖后兩年。這是研發周期中的天文數字,毫無疑問將導致F-47整個計劃的雪崩式延期。空軍發言人公然承認:“預算文件中更新的時間表反映了該項目遇到的供應鏈挑戰。”這種“供應鏈挑戰”被包裝成婉轉的官方用語,卻實質暴露出美國國防工業繁榮表象下的基礎隱患。
這款戰斗機是“下一代空中優勢”計劃(NGAD)中的中流砥柱,發動機項目,下一代自適應推進系統(NGAP)由通用電氣和普惠兩大航空巨頭承擔,合同潛在價值高達70億美元。兩家公司競爭激烈,最終一款設計將被淘汰,理應激發創新與效率,但事實卻是拖延不斷,風險重重。去年2月,原型機設計審查雖順利通過,但后續地面測試和組裝進度遲緩,整個鏈條并不樂觀。
美國海軍的F/A-XX第六代戰斗機項目同樣陷入預算分歧和內斗泥沼。特朗普政府與國會之間圍繞F/A-XX撥款爭執不斷,國防部曾建議將部分預算轉向F-47項目,以緩沖海軍戰斗機研發的“進度延遲和成本增長”,但國會硬碰硬拒絕配合。白宮15日發布聲明,警告F/A-XX項目合同的批準很可能拖慢F-47的進度,凸顯海軍與空軍爭奪資源的激烈矛盾,內部消耗已達白熱化。
此情此景,顯露出美國軍事工業內部的結構性弊病:多頭領導、多項目競賽,缺乏統籌規劃,導致有限資源內耗和項目進度互相拖累;供應鏈脆弱,承包商之間競爭非但沒激發效率,反而造成研發進展不均和重復浪費。五角大樓的“高大上”預算文件背后,是一張錯綜復雜且日益不堪重負的工業網絡。
技術本該是美國空軍保持全球空中優勢的核心利器,但現實卻是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F-47原本承載著先進隱身、傳感器融合、遠程打擊的重任,預期于2030年代接替F-22“猛禽”成為戰場主宰。如今發動機延遲無疑會拖慢整個飛機系統的問世,連帶推遲美國空軍的戰略布局,給潛在對手以戰略機遇窗口。
這還不是全部,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不穩定與國會爭端放大了項目風險。“大而美法案”的通過并未解決資源分配的根本矛盾,反而使預算爭奪進入更公開化、對抗性更強的階段。美國軍事項目的政治化,已嚴重影響到技術研發的連續性和效率,昔日的“軍工復合體”變成一場政治角力的戰場。
對普通公眾來說,這意味著稅收投入的巨大浪費和國防安全的潛在隱患。美國的“軍事實力”標簽正被研發延遲和預算扯皮拆解,真實情況遠非外界媒體大肆渲染的那般無堅不摧。F-47延遲就是鮮活證據:高精尖科技并非萬能,背后的管理缺陷和政治博弈才是最大隱患。
對此,美國國防部門亟需深刻反思,如何破解供應鏈瓶頸、如何在多項目、多承包商之間實現協調高效,如何避免政治干預導致的資源浪費和技術停滯。否則,美國空軍想在2030年代保持空中優勢,只能是癡人說夢。
美國第六代戰斗機項目,正在被自身的管理缺陷、資源爭奪和政治紛爭所拖垮。高科技戰機的研發不應只是金字塔頂端的技術狂歡,更需要制度層面的革新和全鏈條的協同,才能避免一場科技的“空中樓閣”轟然倒塌。
這場關乎未來戰場主導權的競賽,已經不只是技術比拼,而是制度、管理與政治的較量。F-47項目的延遲,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軍工體系的深層次危機,也為全球軍事現代化進程敲響了警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