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1日,開始有多家西方媒體在報道中披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涉嫌故意隱瞞烏軍傷亡情況。法國媒體《世界報》更是認為澤連斯基此前透露的烏軍陣亡4.6萬人、受傷38萬人的數據造假。
就拿數據打架的魔幻現實來說。澤連斯基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信誓旦旦拋出的“4.6萬陣亡”,在法國人的衛星鏡頭下瞬間破功——烏克蘭境內新增的軍人公墓數量直接翻倍。
連基輔控制區都不得不緊急開發10萬平方米土地擴建墓地,甚至出現利沃夫公墓拆舊墳埋新尸的荒誕場景。
不僅如此,烏克蘭地區發展部還早在戰前就承認全國缺551處墓地,如今卻不得不為這場戰爭單獨開辟“死亡特區”。
不過,數據造假這種事,澤連斯基恐怕不是第一次干。2024年2月他還信誓旦旦說烏軍死亡3.1萬,到了12月就突然改口4.3萬,今年4月又飆升到10萬。
這種“階梯式增長”的數據,讓人不禁懷疑烏克蘭國防部是不是在玩數字接龍游戲。
諷刺的是,美國官員早在2023年就估算烏軍死亡近7萬,而開源情報網站UALossesProject統計的訃告數量已經超過7.2萬。這些數字就像照妖鏡,把澤連斯基的“數據魔術”照得一清二楚。
但問題來了,西方媒體為啥突然不配合演戲了?答案其實藏在華盛頓的政治棋盤里。
美國記者西摩?赫什的爆料揭開了冰山一角——特朗普團隊正密謀用前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換掉澤連斯基,理由是他“綁架北約”“觸碰美國紅線”。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看看《金融時報》《旁觀者》這些昔日的“挺烏先鋒”,如今都在指責澤連斯基“為保權力延長戰爭”,甚至直言“最堅定的支持者都已動搖”。這種輿論轉向,活脫脫就是一場“代理人清洗”的前奏。
但更深層的矛盾,還藏在烏克蘭的戰爭機器里。當澤連斯基把征兵年齡放寬到17-43歲,甚至把殘疾人推上戰場時,就已經暴露了烏軍兵力枯竭的真相。
每月3萬的兵力缺口,相當于每天要填進去1000個活人,這種“人肉填線”的打法,就算數據能瞞一時,戰場上的尸山血海卻瞞不住。
北約砸了500多億歐元軍援,烏軍卻連烏東18%的領土都收不回來,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買賣,西方金主自然要重新算賬。
不過,澤連斯基也不是吃素的。他火速改組內閣,把親信安插進關鍵位置,表面上迎合西方“改革”要求,實則把權力攥得更緊。
這種操作,倒是和蘇聯時期的官僚作風一脈相承。但問題在于,當西方發現這個代理人已經變成“燙手山芋”時,翻臉比翻書還快——畢竟,比起一個不聽話的演員,他們更需要一個能精準執行劇本的傀儡。
歸根結底,這場輿論風暴的本質,其實是西方對烏克蘭戰爭“性價比”的重新評估。當澤連斯基的表演無法再帶來預期的政治收益,當烏軍的傷亡數字開始反噬西方的戰略利益,這場精心編排的“反俄大戲”就該換主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