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俄烏局勢持續升級之際,全球范圍內又接連發生三起重大事件,美國似乎開始坐立不安?
第一件事,美國外交機構遭遇襲擊。
7月19日清晨8點30分,位于伊拉克的美國大使館附屬設施——“巴格達外交支持中心”突發爆炸事件。美方對此僅作出簡短回應,稱爆炸處于“可控范圍”,并已將相關情況通報伊拉克政府,而白宮方面則未發表任何官方聲明。
所謂“可控爆炸”這一說法頗值得玩味,在戰亂地區使用如此措辭,往往意味著試圖弱化事件的嚴重性,掩蓋可能的襲擊行為。但歷史經驗顯示,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所在的“綠區”并非絕對安全區域。過去數年,該區域頻繁遭受火箭彈與無人機襲擊,成為什葉派武裝與美軍沖突的前沿地帶。
此次爆炸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發生時間極為敏感。當前正值歐美加大對俄制裁、俄烏戰局陷入僵持之際,美國海外駐點安全問題再度引發關注,表明反美勢力可能正在醞釀新的行動。
更引人注目的是,目前尚未有任何組織宣稱對此事件負責。通常情況下,在伊拉克境內發生的類似襲擊,若由當地武裝組織如“人民動員力量”或其他什葉派民兵所為,往往會第一時間公開宣稱責任,以展示實力或表達政治訴求。此次沉默反而使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第二件事,俄羅斯終止與德國長達三十年的合作協議,歐俄關系公開惡化。
同樣在19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簽署命令,正式廢止與德國于1996年簽署的一項軍事技術合作協議。
這項協議自生效以來已維持近三十年,是冷戰結束后俄德之間最早建立戰略互信的重要標志之一。如今俄方主動終止協議,意味著兩國關系再次陷入低谷。
俄方給出的解釋清晰而直接:德國與西方國家持續對俄實施制裁和軍事施壓,使該協議“已無實際意義”。
事實上,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德國對俄政策發生顯著轉變,從最初對烏克蘭援助持觀望態度,到后來不斷加碼軍援、提高國防預算、參與北約東擴演習等,俄德之間的戰略互信早已蕩然無存。對俄羅斯而言,保留一份形同虛設的“合作協議”既無實際價值,也難以接受道義上的被動。
俄方選擇正式宣布終止合作,實則是一種外交姿態的轉變與清算——既是對德國近年政策的強烈不滿,也對外釋放信號:俄羅斯不再幻想西方改變立場,將堅持獨立自主的軍事發展道路。
有趣的是,德國方面尚未作出正式回應,其外交部網站也未更新相關聲明。一位柏林智庫專家私下表示,德國其實早已默認該協議名存實亡,“只是俄方選擇以正式方式結束合作,表明他們對德國已徹底失去耐心。”
與此同時,歐洲議會內部關于“是否全面切斷與俄羅斯軍事、能源及經貿聯系”的爭論近兩個月持續升溫。俄羅斯的這一舉動,或將促使歐盟加快制定更明確的對俄戰略,而這對烏克蘭局勢的后續發展,并非積極信號。
第三件事,印度罕見公開反駁北約:中立立場是否正在松動?
據《印度時報》報道,面對北約秘書長呂特近期對俄印經貿合作的批評,印度外交部罕見地作出強硬回應,稱北約“不應在貿易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并強調印度將堅持國家利益優先,確保能源供應安全。
這番表態信息量巨大。首先,印度公開與北約唱反調,是其外交姿態的一次罕見轉變。長期以來,盡管印度與俄羅斯保持傳統友好關系,但在面對美歐時通常采取“低調”或“平衡”策略。如今卻直接批評北約“虛偽”和“雙標”,顯然不僅是為俄羅斯“站臺”,更是對西方強加規則的普遍不滿。
其次,時機敏感。此前不久,美國向俄羅斯發出最后通牒:若俄烏沖突在未來50天內仍未停火,將對俄實施更嚴厲制裁,包括對與俄進行貿易的第三方國家征收“二級關稅”,此舉明顯針對包括印度、中國、阿聯酋在內的全球“中立國家”。
印度不愿為美歐政策買單實屬情理之中。在莫迪政府推動下,印度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已初見成效,與俄羅斯的原油和天然氣合作在過去兩年迅速擴大。北約此時介入,幾乎等同于直接干預印度的能源安全。
這也是印度為何選擇強硬回應的直接原因。
有分析指出,印度的表態可能只是外交姿態,但也可能是更深層次質疑西方主導秩序的開端。“如果美國真的對印度實施二級制裁,印度未必會像以往那樣退讓。”一位南亞問題專家表示。
從這三件事可以看出一個清晰趨勢:圍繞俄烏沖突,國際政治陣營的裂痕正在加速擴大,越來越多國家不再盲目站隊,甚至開始對既有秩序發起反擊。
美國使館遇襲,反映出其在中東的影響力正面臨安全挑戰;俄羅斯退出與德國的長期協議,意味著與歐洲徹底攤牌;而印度對北約的公開反駁,則打破了“全球南方國家不敢發聲”的舊有印象。
因此,這并非三件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地緣格局正在經歷新一輪重組,你是否也這樣認為?
信息來源:光明網:《美國駐巴格達外交設施發生“可控爆炸”》中國新聞網:《俄總理簽令 終止俄羅斯與德國軍事技術合作協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