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縣域醫共體建設步伐穩健,已覆蓋粵東、粵西、粵北65個縣(市、區),惠及約5000萬人口。截至2024年底,該省達到緊密型標準的縣域醫共體占比達98.4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達68%,縣域內住院率穩定在85%左右。這意味著,“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的目標在廣東基本實現。
近日,記者走訪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清遠市連州市等地。交談中,當地縣域居民和基層醫務人員紛紛表示,醫共體建設改變了大家的工作與生活,讓縣域更添安全感。
卸下顧慮
醫患間多了雙向奔赴的信心
7月初的曲江連日陰雨,大塘鎮中心衛生院里仍不時有患者進進出出。一早,70歲的吳大叔因面部逐漸增大的腫物前來就診,經檢查確診為皮脂腺囊腫。得知可以手術切除時,他主動詢問曲江區人民醫院的外科專家楊朝東是否在院,希望請其聯合主刀。在得到肯定答復后,吳大叔于當天上午順利接受了手術。
“這類手術難度不大,衛生院的外科醫生完全能勝任。但患者知道專家在,總希望專家能一起參與手術,這樣他們更安心。”楊朝東表示,作為下沉專家,他理解基層患者的期待。專家既要幫助提升基層的技術水平,也有責任引導患者建立起對基層醫療的信心。自曲江區啟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以來,區人民醫院已陸續向大塘鎮中心衛生院派駐多名專家。過去,衛生院無法開展二級以上手術,現在已能完成膽囊切除術、股骨置換術等手術。
“患者愿意找我們看病了,醫生們也敢接診、愿接診了,這樣的轉變不容易。”聊起衛生院的變化,大塘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黃干昌很感慨。過去,不只是老百姓對衛生院不信任,衛生院的醫務人員也普遍“謹慎”,不愿意和患者主動交流,怕被患者問住,或遇到處理不了的問題。“醫患雙方都缺少安全感,根本原因還是衛生院的醫療服務能力不足。”黃干昌坦言。
有專家帶教,衛生院也持續派員外出進修,區里又為衛生院配備了CT等新設備,軟硬件水平都在提升,前來就診的患者數量大幅增加,醫務人員的士氣不斷高漲。近3年,大塘鎮中心衛生院的年門診量從3萬多人次攀升至7萬多人次,年住院量從700多人次增長到1600多人次。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基層處處長張發濱介紹,該省近年來借助縣域醫共體建設,著力促進縣級醫院向基層實現人員、服務、技術、管理“四個下沉”。通過在各鄉鎮分院設立聯合門診與聯合病房、選派縣級人員到基層分院掛職等方式,該省已實現鄉鎮衛生院派駐人員全覆蓋。比如,在曲江區,區級醫院2024年累計下派31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醫生駐點基層分院開展幫扶,“一院一策”提升基層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基層門急診量和住院量同比增長18.24%和28.71%。同時,廣東省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投入,重點加強中心鎮衛生院能力建設,打造縣域醫療次中心,改造建設普通鄉鎮衛生院,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基礎能力。
輕裝上陣
基層機構再煥干事創業活力
連州市連州鎮中心衛生院周邊居住人口密集。當前,衛生院不僅科室設置齊全,還開展了血透、口腔、中醫康復等多項特色服務,日常服務量很大。連州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梁水英說,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幫她和衛生院卸下了不少重擔,衛生院得以輕裝前行。
連州市在縣域醫共體管理體制上積極探索,調配30個編制,成立醫共體運營管理機構——連州市醫療總院,幾個相關部門相繼下放權限給總院。總院設置黨委、行政、人員、財務、質量、藥械、信息7個內設機構,全面負責醫共體建設運營管理。
梁水英說,過去,衛生院的財務人員大多不夠專業,不少是護士或藥劑師轉崗而來,再加上院長們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好幾家衛生院都因管理不善而負債運行。現在,總院的統一規范管理,不僅幫衛生院排除了不少財務隱患,還規范了支出流程。多家衛生院的債務在減少,基層財務工作愈發規范。
記者在采訪時注意到,連州鎮中心衛生院的檢驗室大門緊閉,空無一人。連州市醫療總院副院長吳春松介紹,連州市醫共體在2022年建成統一的醫學檢驗中心。過去,部分衛生院設備不全、試劑不統一、檢驗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不同機構檢驗結果有時存在差異。醫學檢驗中心建成后,設備和人員均由檢驗中心統籌管理,試劑統一供應,檢驗標準保持一致。這一舉措推動實現了連州市縣域內醫學檢驗結果互認,有效避免了患者重復檢查。
“隨著醫共體對衛生院的科學指導和規范管理,我們的醫療收入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梁水英表示,如今,衛生院已從虧損轉為有結余,且結余逐年遞增。醫療服務性收入呈上升趨勢,2024年占比超30%,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得到進一步體現。
近兩年,廣東省加快縣域醫共體中心藥房建設,出臺省級實施方案,推動全省縣域醫共體建立和完善藥品目錄統一、藥學服務同質、處方流轉便捷、供應保障有力的中心藥房工作模式。“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醫共體中心藥房的縣(市、區)達70.77%,鄉村居民用藥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張發濱說。
廣東省多地已建成縣域醫共體審方系統。在曲江區,藥品采購實行統一管理,衛生院的用藥需求統一上報后,由總醫院集中采購。若基層遇到藥品急用但儲備不足的情況,只需在線上借藥平臺登記備案,中心藥房便會直接配送。中心藥房建成后,基層用藥目錄大幅擴充,西藥從原來的100多種增加至現在的三四百種。
當地基層醫務人員介紹,小型或偏遠衛生院過去因用藥量小、距離遠,藥品供應方合作積極性低,常出現藥品配送不到位的情況。如今依托醫共體的規模優勢,這一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資源整合
縣域醫療良性發展的底氣倍增
至今,曲江區衛生健康局局長伍紹文對2018年的一個場景既無奈又難忘。那年,區衛生健康局為羅坑鎮衛生院招到兩個年輕人,伍紹文特意送他們到衛生院,盼著這兩個年輕人能扎下根來。沒想到,兩個年輕人剛下車,瞅見衛生院很小,離城區還遠,扭頭便離開了。“自打啟動縣域醫共體建設,推行人才‘縣招縣管鎮用’模式后,這樣的事兒再沒發生過。”伍紹文釋然地說。
近年來,廣東省不斷深化推進縣域醫共體唯一法定代表人制度和人、財、物統一管理。指導各縣加強縣域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管理,允許縣域醫共體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分別核定、人員統籌使用。曲江區在醫共體內實行編制、崗位一體化改革,由醫共體總院統一招聘、管理、調配醫療衛生人才,并向偏遠地區、一線崗位適當傾斜。
“伍局長,告訴您個好消息!又來了一位高水平的中醫康復醫師!”采訪當天,馬壩鎮衛生院院長尹方遠遠瞧見伍紹文,便興沖沖地說道。尹方回憶,在實行醫共體內人才一體化管理前,馬壩鎮衛生院曾長期陷入“招人難”的困境。編制崗位空置卻無法靈活使用,中高級職稱崗位緊缺難以吸引人才,再加上待遇缺乏競爭力,導致衛生院始終面臨人才短缺的難題,進而制約了衛生院發展。
轉機出現在醫共體內人才一體化管理實施后。曲江區編辦等部門將用人權下放到縣域醫共體,由醫共體總院“總量控制、統籌使用”。在此機制下,馬壩鎮衛生院迅速補充了中醫、康復等專業的39位醫療衛生專業人才。伍紹文介紹,改革以來,醫共體內區級醫院和基層分院之間人才流動86人,基層分院編制總體使用率從62%提高到88%。
韶關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時任曲江區委書記的羅海俊認為,醫共體的核心要義是統籌整合人、財、物。這類涉及人員調動、資源調配的工作,必須由“一把手”親自抓,亮明態度、拿出決心,推動將資源攥成拳頭,由牽頭醫院帶動基層服務水平提升,最終讓老百姓得利。
隨著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深入推進,廣東省全面推動縣域醫共體內部資源共享與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在省級政策指引下,惠州市龍門縣在保持原有法人資格的基礎上,將縣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統一規劃建設為龍門縣總醫院,減少重復設置科室24個、減少重復購置醫療設備120種;連州市則創新性地推行CT等大型醫用檢查設備共建共享共用,推動實現先進設備集約化和效益最大化利用。
連州鎮中心衛生院沒有配備CT。梁水英回憶,沒有成立醫共體時,如果有需要做CT的患者,衛生院會推薦其轉至清遠市或廣州市的醫院。“過去,我們很少往縣級醫院轉患者,畢竟那時我們之間是‘競爭關系’。”梁水英坦誠而幽默地說。而現在需要用到CT設備時,患者只需要在衛生院開單,便可以到縣級醫院做CT,還能享受基層的收費和報銷政策。“這樣一來,我們不用買設備、養人員,基本沒成本,患者也不會為了檢查而‘流失’。”梁水英說。
“現在我們成了一家人,遇到需要轉診的患者,都是優先轉到醫共體內的醫院。2024年,我們向連州市人民醫院轉去了200多位患者。”梁水英說。
據了解,2024年,連州市縣域內住院率達到92.2%,排名全省第三;連州市人民醫院三級、四級手術同比增長15.85%,縣域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文:健康報記者 高艷坤 特約記者 饒宇輝 譚琳玲
編輯: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