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14年,這所大學在流亡辦學中高舉抗戰旗幟!

0
分享至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教育報推出“弦歌·回望抗戰烽火中的大學”系列報道,通過回訪、追憶、再現的方式,重溫抗戰期間高校師生波瀾壯闊的感人事跡,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偉大抗戰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大學被迫走上遷徙抗爭之路,成為中國第一所在抗戰洪流中流亡的大學,在中華民族浴血奮戰中書寫了十四載壯麗戰火青春。一起來看→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在14年流亡辦學中高舉抗戰旗幟

用愛國報國鑄就最鮮亮的底色

“每講一次校史,就是接受一次偉大抗戰精神的洗禮。”7月4日,東北大學校史館內,冶金學院2023級學生傅筱雅作為講解員,為來訪者講述抗戰和辦學歷史,觸摸這所高校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時代脈動。

“培育英才、御侮興邦”,東北大學創辦之初確立鮮明辦學初衷,在白山黑水間撐起興學育人、文化救國的大旗。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大學被迫走上遷徙抗爭之路,成為中國第一所在抗戰洪流中流亡的大學,在中華民族浴血奮戰中書寫了十四載壯麗戰火青春。


東北大學流亡辦學路線圖。學校供圖

誕生與流亡

在我國近代歷史中,美麗富饒的東北曾是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的目標。日本因其地理位置,對東北的豐富資源垂涎已久,到20世紀20年代,已將侵略勢力擴張到我國東北所有地區。

1921年,奉天省采納代省長王永江和教育廳廳長謝蔭昌“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的建議,決定聯合吉林、黑龍江兩省,創辦東北大學。

1923年4月,東北大學成立,很快成為全國知名的高校之一。

“我們這所學校的特殊性,不是一般的大學,而是為抗日造就干部,也可以說我們要辦抗日大學。”這是東北大學校長張學良在東北大學秘書主任、代理校長周鯨文赴任之時交代的辦學目標。

“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東北大學校園慘遭日軍嚴重破壞。“美麗幽靜的校園變成了日本兵營,圖書館周圍變成了馬廄,學校被迫停課,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東北大學檔案館校史志編研室主任陳均語氣沉重,指著校史館展板上的一張圖片向記者講述:學校門口的校牌兩旁,站立著持槍的日本士兵。圖片的左上角寫著“奉天東北大學現日本軍臨時兵舍”。

兵鋒威脅之下,東北大學無奈搬離沈陽,踏上流亡辦學之路。1931年9月26日,東北大學3000多名師生流亡到北平。10月,東北大學在北平復課。

從流亡到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大學師生先到北平,再輾轉開封、西安,又南下四川三臺。14年飄零,流亡辦學的線路蜿蜒曲折,奮進不息的精神力量接續不斷。1946年,東北大學遷回沈陽。


東北大學師生走在“一二·九”運動游行隊伍的最前列。資料圖片

誓言與抗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東北大學的血液里始終流淌著紅色基因。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教師、學生、工人黨員在校內從事革命活動。

“九一八”事變后,張希堯、宋黎、苗可秀等一批東北大學學生投筆從戎,參加武裝斗爭。“打回老家去”“讀書不忘救國”的鏗鏘誓言,激蕩著流亡路上每一個東北大學學子的心。

如今,在東北大學南湖校區“一二·九園”,一座佇立在花園中央的古銅色群雕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駐足瞻仰,前仆后繼的青年學子眼神堅定、高舉校旗,手挽手、肩并肩,在大踏步游行。

1935年,日本在華北制造事端,國民黨政府妥協退讓,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流亡到北平的東北大學,被推舉為整個游行隊伍的指揮學校。300多名東北大學師生頂著寒風、視死如歸,高喊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沖破軍警的阻攔,英勇地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主力軍和先鋒隊。

誕生在“一二·九”運動中的抗戰歌曲《五月的鮮花》流傳至今,它的曲作者是時任東北大學音樂教師閻述詩。

英雄不會被遺忘。從建校之初,東北大學師生中先后涌現出叢德滋、佟 彥博、苗可秀、王肅等近80位為中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烈士。

1926年,苗可秀考入東北大學讀書,畢業后毅然組織斗爭活動,用智慧與敵人抗爭。1935年7月,苗可秀英勇就義,時年29歲。

2023年,東北大學迎來建校百年。師生自編自導自演校史劇《同行》,展現一代代東北大學師生愛國報國的赤誠情懷。

當年還是大四學生的馮文相在首演中飾演苗可秀。“革命先輩的英雄氣概激勵著我們青年一代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本科畢業后,馮文相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職業技術學校支教一年,將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祖國西南邊陲,2024年回校攻讀碩士研究生。

賡續與弘揚

在東北大學漢卿會堂的東南方,一尊“拓荒牛”雕像栩栩如生,身似鋼筋鐵骨,形如拓荒開路。

作為“共和國冶金人才的搖籃”,東北大學在冶金、信息、礦業、材料、機械、化學等學科領域,為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涌現了許多動人故事。

106名學生主動申請“為國轉系”,1954年畢業后奔向全國各地,這個光榮的集體被譽為“54煤”,“熱血青年、獻身礦業、刻苦學習、敬業報國”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勵著萬千學子;

1952年到之后30年間,45名學生奔赴可可托海,隱姓埋名,為祖國尋找急需稀有金屬,鋪就我國尖端工業的根基,熔鑄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開設中國首批工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研制出國內第一臺模擬電子計算機;

步入新時代,一批批優秀畢業生在各行各業施展才華,濃墨書寫愛國奮斗的新篇章:白鶴灘水電站、川藏鐵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飛船、新一代戰艦、核潛艇等一項項超級工程和大國重器,都留下了東北大學學生報國的印記。

建校百余年,“愛國”始終是東北大學育人的鮮亮底色。該校黨委副書記張皓表示,學校著力凝練校史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愛國榮校“大思政課”品牌,通過一系列小切口、大縱深的具體舉措,支撐學校形成強大思政引領力,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

“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扛牢‘育人興邦’使命,弘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把國家利益所在、人民幸福所需作為奮斗方向,在祖國大地上磨礪奮斗人生,為國家、為民族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東北大學黨委書記郭海說。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5年7月21日04版,原標題《“ 九一八 ” 事變后,東北大學在 14 年流亡辦學中高舉抗戰旗幟 用愛國報國鑄就最鮮亮的底色》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 余闖 黃鵬舉 通訊員 劉宇豪

責任編輯|杜潤楠

弦歌·回望抗戰烽火中的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國教育報 incentive-icons
中國教育報
中國教育報刊社運營
17422文章數 83795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石棉县| 东城区| 祁东县| 福泉市| 海城市| 麦盖提县| 永吉县| 遵义县| 依安县| 罗定市| 水城县| 兴仁县| 临夏县| 靖远县| 营口市| 合作市| 阳东县| 武汉市| 梅州市| 丹江口市| 镇雄县| 丽江市| 邵武市| 双城市| 侯马市| 五台县| 马公市| 松潘县| 富阳市| 洮南市| 晋江市| 土默特右旗| 洞头县| 贞丰县| 绥滨县| 石渠县| 白城市| 苍梧县| 巨野县|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