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國乒在奧運賽場上笑到最后的“穩姐”,也是離大滿貫只差一步卻屢次與冠軍擦肩的“遺憾主角”。
陳夢在綜藝中首度談及世錦賽失利無緣“大滿貫”,話里話外不見“孫穎莎”三個字,卻句句都繞不開她。
可這一次,陳夢褪去金牌光環,以更松弛也更坦然的姿態,講出了那段遺憾背后的心路歷程。
從一姐到老將,從巔峰到歸零,這位從不高調的人,用她的沉默和堅持,重新定義了什么叫“無冕之王”。
一
去年盛夏,陳夢再次站上奧運女單最高領獎臺,但比獎牌更重的,是她三年里無聲奔跑的腳步聲。
她是東京奧運賽場上“一戰封神”的主角,也是被稱為“國乒最穩大姐”的存在。
那一年,憑著一手精準殺球和穩如老狗的心理素質,包攬女單、女團雙金。
那時候的她,頂著“乒壇教科書”級別的評價出場,幾乎就是金牌制造機的代名詞。
年輕、沖勁足、心態穩,打誰都像在寫論文——有章法,有邏輯,還能保準拿個滿分。
可東京女單拿金之后,陳夢脫口而出的“我的時代到來了”,被拿去論壇、熱搜、視頻剪輯來回“回放”。
本來是句真情流露、勝者歡呼,卻有人聽出了“狂妄自大”的味兒,還變成了輿論口中的“自封稱王”。
之后的日子,她不只要對付球場上的對手,還得和網絡上隨時可能“掐上”的質疑聲較勁。
不說話也是錯,但說了話,就更容易被拿去“解讀成段落”。
這話題,拖到了巴黎奧運周期,照樣能被舊賬重提。
那句“我的時代到了”,從熱血語錄變成了“格局考試題”,反復被人拷問:你憑什么說這話,現在還有資格說這話嗎?
多年后,陳夢在綜藝節目上輕描淡寫地說,如果還有人再問這個問題,她不敢再說了。
不是因為沒底氣,而是明白了,這種“說了就要被盯著看”的代價,不值得再花力氣回應。
她不再試圖解釋什么,只把所有的回答都藏在訓練館多打的一小時、多練的一組球里。
而她這一路“封神”之路,最意難平的莫過于2023年德班,那是她職業生涯中最被看好的一場世錦賽。
她準備得比任何一次都更充分,和孫穎莎再次對決,全力一搏。
但最終比分卻是2:4,輸了的不是分,是一個原本足以載入歷史的新紀錄。
可她只是回到后臺低頭坐了一會兒,然后照舊去處理冰敷、拉伸,像是例行公事一樣,但連按摩師都能看出她的肩膀僵得像石頭。
二
那不是她第一次無緣世錦賽“金牌”,2019年、2021年,她兩度站上決賽舞臺,卻始終差一步到頂。
誰都知道,她手里已經攥著三大賽的另外兩個冠軍,只需要補上世錦賽這一冠軍,就能湊成“大滿貫”的榮譽拼板。
每一個打乒乓球的孩子,從小練球時都曾幻想過這個場景。
可偏偏,她離那一步最近的人,成了“最難登頂”的人。
有媒體整理過,陳夢的巔峰時期幾乎包攬了能打的所有女單金牌。
WTT的“三連冠”、全運會的橫掃式勝利,哪一項拿出來都足以讓同行敬畏。
可偏偏就是在世錦賽,她怎么也邁不過去。
在綜藝里她一邊笑著調侃自己,一邊說:“如果那次贏了,我就是最快的大滿貫得主。”
說得云淡風輕,可話一落地,誰都知道這其中藏著多少未遂的心酸。
這個“差一點”的劇本,對任何運動員來說都是折磨,但她沒有因此崩盤。
去年,陳夢在女單項目上再度摘金,可網絡上卻不是一片歡呼。
觀眾更在乎“她是不是搶了孫穎莎的風頭”,更有人說“她只會打隊友,不會打外國人”。
這時候,連陳夢的擁抱都成了輿論的“審判證據”——她奪冠后擁抱孫穎莎,觀眾卻沉默了。
陳夢對世乒賽的執念,其實在很多粉絲看來,是“拿不到就更想拿”的心理反噬。
可從某種意義上講,那些一次次失利,才把她推向更清醒的賽道。
巴黎周期她經歷的并非簡單的“冠軍荒”,而是系統性的低谷。
體能下滑、傷病纏身、比賽狀態不穩,這些對30歲前后的運動員來說,是無法繞開的“墻”。
她說,那幾年自己泡的茶味道都不對,這種細節,說穿了就是身心都快“脫線”了。
2024年末,乒壇傳出一條足以讓球迷刷屏的新聞:陳夢宣布退出WTT世界排名。
不是退役、不是休養,而是“自請下線”,這在國乒女隊的歷史上,確實是件前無古人的事。
但陳夢倒是沒繞彎,幾句話就把前因后果交代得一清二楚:
長期高強度訓練身體吃不消,WTT又推行了退賽就罰款的硬核政策,干脆不再勉強自己。
退出世界排名,意味著她以后想打比賽,不再是“種子選手”待遇,而是得從最外圍打起,就像新人那樣,一分一分積。
三
她把自己的成就清零了,但她沒覺得丟臉,更沒覺得可惜。
而且,她早已為自己做好打算:沒打算退役,如果要打,那就從零分開始。
這話看似平淡,其實背后是她對自己、對乒乓球、對這個系統性“壓力大戶”項目的重新審視。
光環的確會褪色,年齡的確會提醒你“黃金期有限”,但只要她愿意站在球臺前,那就是她的舞臺。
而巴黎之后的陳夢,也確實“換了一個頻道”。
原本她給人的印象,總是緊繃的神經、嚴肅的臉、一雙專注的眼。
但到了今年,突然變得“松弛感”拉滿。
開始笑得多了,還上了雜志封面,被評為年度運動員,拍起了寫真也自帶運動感濾鏡。
她跑綜藝、逛展會、去福利院教孩子打球,還把駕照考試當成人生大事——拿到那張小卡片的那天,她興奮得像剛升學的小學生。
那一刻,她不是奧運冠軍,只是個終于不用再蹭親友車的普通人。
賽場之外的陳夢,一直都在,只是之前被緊張、被任務、被期待壓得沒法冒頭。
等那根壓了三年的弦松下來了,她也終于可以發護膚教程、可以穿粉色衛衣錄視頻、可以一邊泡茶一邊分享冷知識。
哪怕連“和黃曉明是親戚”這種邊角料八卦,都能被網友拿來做文章,說她“借表哥炒流量”。
她聽了只淡淡回了句:“那些流量給你,要嗎?”
既不撕,也不諷刺,只是輕輕地扔出一句,自己再回頭繼續訓練。
就這份“不服但不鬧”的性格,讓她在動蕩的運動員周期中撐住了。
其實大多數人忘了,陳夢2007年就進國家隊,年少時在訓練館里多加一組練習、晚走一小時,才有了今天這副淡定架勢。
她打比賽的時間,比很多粉絲喜歡乒乓球的時間還長。
更別說,如今她是女隊年齡最大的選手,頂著經驗值沖鋒,也扛著輿論做“老大姐”。
陳夢不是那種“滿身故事”的選手,她的成長沒有影視劇那樣高潮迭起。
但她就是靠穩扎穩打,走過了所有人沒耐心走的路。
她不是“乒乓流量密碼”,但卻是這個項目最能留下時代印記的存在。
結語
不是所有人都要靠“冠軍”去定義自己,能夠在一場場比賽后,還想繼續,是更難得的勝利。
她現在還在堅持,還沒有說再見,也許下次復出,她真的是從“零分”開始。
可她早就不是那個只為分數活著的運動員了。
參考資料
陳夢首次回應“退出世界排名”:有舍才有得,如果要打就從零分開始.環球網 [引用日期2025-07-07]
陳夢坦言“不想退役”,期待再參與奧運:很享受打乒乓球,在奧運會上是我最幸福的時候.環球網 [引用日期2025-06-15]
聚焦|陳夢談“我的時代到來了”爭議:奧運奪冠后仍遭質疑很煎熬.百家號-九派體育 [引用日期2025-05-28]
陳夢,沒被看見的少女心.北京中新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賬號 [引用日期2025-02-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