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1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波斯。
繼伊蘇斯戰役后,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集結24萬大軍(號稱百萬)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高加米拉,企圖以數量優勢和戰車部隊殲滅馬其頓軍(約4.7萬人)。
亞歷山大采用斜線戰術,右翼誘敵拉扯波斯左翼,左翼迂回防御,中央方陣承受沖擊后,親率騎兵直搗大流士中軍。
波斯軍陣型崩潰,大流士再度逃亡,馬其頓軍以少勝多。
此戰終結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奪取巴比倫、波斯波利斯,建立橫跨歐亞的帝國,推動希臘化時代開啟。
戰役展現了亞歷山大卓越的戰術天才,成為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范例。
2004年奧利弗·斯通執導的《亞歷山大大帝》并非一部純粹的戰爭片,但其對幾場關鍵戰役的呈現,卻成為影史上極具爭議又令人難忘的史詩級戰爭場面。
本文開頭的視頻演繹的便是高加米拉戰役。
1、視覺風格:混亂中的秩序
(1)長鏡頭調度:斯通采用廣角+俯拍展現戰場全貌,波斯軍隊如潮水般涌來,而馬其頓方陣則如“鐵砧”般穩固,形成強烈對比。
(2)主觀視角切換:鏡頭在亞歷山大(科林·法瑞爾飾)的個人沖鋒與全局戰況間切換,既突出其勇猛,又展現其戰術智慧。
(3)色彩與光影:波斯軍隊的金色鎧甲與馬其頓的深紅色披風形成鮮明對比,戰場塵土飛揚,陽光穿透煙塵,營造出油畫般的質感。
2、戰術還原:馬其頓方陣 vs. 波斯戰車
(1)“鐵砧與錘”戰術:帕曼紐(方陣指揮官)穩住正面,亞歷山大親率騎兵(“同伴騎兵”)側翼包抄,再現了歷史上的經典戰法。
(2)波斯戰車的失敗:電影展現了波斯鐮刀戰車沖擊馬其頓方陣,但被長矛兵靈活閃避,符合歷史記載。
3、爭議點:
(1)電影簡化了波斯軍隊的規模(歷史上號稱百萬,電影僅呈現數萬人)。
(2)亞歷山大的沖鋒過于個人英雄主義,歷史上他更依賴整體戰術而非單騎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