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太元八年(383),前秦皇帝苻堅在統一北方后,企圖向南進攻東晉,從而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
雖然有朝中大臣勸諫東晉坐擁長江天險,易守難攻,苻堅卻不以為然: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子投入長江,都足以把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么好怕的?(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人多力量大,我百萬大軍還不能碾壓你嗎?
然而,志得意滿的苻堅絕不會想到,兩軍交鋒的結果,卻是一幕戰場上的踩踏悲劇。
淝水之戰前態勢圖。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淝水之戰
彼時,苻堅已經北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滅前涼,遠征西域,統一了整個北方,勢頭正盛,擁有絕對優勢。而東晉偏安東南一隅,還有桓謝兩大家族明爭暗斗。
看起來,時運在苻堅這邊。
苻堅的人物形象。來源/影視劇《鳳皇傳》
苻堅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實際上可能不到30萬)準備蕩平東晉,而東晉軍只有8萬。
孫子兵法有言: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兩軍交戰各有強弱之處,怎樣取得戰場的勝利,是一個以己之長攻擊對方薄弱之處的過程,也就是揚長避短、避實就虛。當兵力有絕對優勢的時候要包圍敵人,當敵眾我寡的時候,要避開敵人的大部隊,想方設法分開敵人,創造包圍的機會。
對于東晉而言,敵眾我寡,如果正面對抗,勝算很小。因此,東晉大將謝石起初認為前秦兵力強大,不宜正面交鋒。他們長途跋涉,士兵困頓,糧草容易供應不上,所以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
這個想法雖好,但忽略了前秦軍隊的數量。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堅守不戰,秦軍將有充足的時間匯合部隊。如果百萬大軍集中起來,晉軍將更難抵御。
淝水之戰(油畫)。作者/許寶中,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詐降于前秦的尚書朱序暗中告訴謝石,應趁秦軍沒有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挫其銳氣。聽了朱序的話后,謝石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此時,兩軍對峙在淝水兩岸。晉軍希望速戰,可敵前渡河是兵家大忌,非常容易陷入敵人的包圍圈中。晉軍當面之敵至少20萬人,遠超己方兵力,且其中還有大量適合在平原作戰的重裝騎兵。與此同時,淝水戰場外,秦軍西路軍在猛攻荊州,慕容垂部已進至鄖城逼近長江,隨著時間推移,晉軍面臨軍事威脅愈加嚴重,亟須求變。
春秋,金柄鐵劍。來源/寶雞市考古研究所
面對西岸的秦軍,晉軍想要出擊有兩種選擇,一是引秦軍過河,在己方戰場上出擊,二是直接進軍到河對岸,在秦軍陣地出擊。從表面上看,第一種方案更加可行,等秦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出擊,以退為進實施包圍,更加可靠卻不占“地利”。東岸的地形狹窄,難以布置包圍圈以大量殲滅秦軍,并且一旦秦軍穩定下來,建立灘頭陣地,對晉軍將是巨大威脅。因此,地形條件不允許晉軍這樣做。那第二種選擇呢?創造戰機,晉軍渡河,擊潰秦軍,從而發展成大勝,這一作戰構想似乎并不現實,秦軍人多勢眾,晉軍渡河出擊,非但不能以逸待勞,還要直面秦軍的大部隊,甚至掉入包圍圈中,風險極大。
淝水之戰示意圖。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第一個選擇由于地形的限制已經被堵死,那就只能選擇難度更大的第二個選擇。敵眾我寡,要想讓第二種方案取得效果,必須把對方搞亂,只有潰不成軍,晉軍才有機會。晉軍先要解決兩大難題:一是如何以最小損失將兵力投放至對岸,二是如何使秦軍潰亂。
十二月,謝玄派遣使者對苻融說:您率軍深入,列陣在淝水,兩軍都不過河,就這樣得僵持到什么時候啊,我們都耗不下去了,不如您往后退一退,讓晉兵渡河,決一死戰,這樣不是很好嗎?
苻堅求勝心切,又勞師遠征,愿意速戰速決,謝玄正是利用了苻堅的這一心理,提出了看似有利于秦軍的建議。而苻堅和苻融都沒有意識到,這是謝玄的陰謀,自信地認為“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
于是,不知不覺中,秦軍走進了晉軍布置的陷阱之中。
在秦軍向后移陣的過程中,晉軍尋找最佳時機,不等秦軍布置好,便以8000名精銳部隊快速渡水突擊秦軍前軍,致其混亂。同時,早已串通好的秦軍后方的朱序等人在秦軍陣后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
后方的將士不清楚前線的情況,頓時秦軍陣腳大亂,士兵慌不擇路,互相踩踏,符融想要組織軍隊有序撤退,但慌亂中戰馬摔倒,被晉兵斬殺,場面越發混亂,誰號令都沒用了。晉軍于是全力出擊,秦軍潰敗。
吳之璠黃楊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來源/故宮博物院
最終,謝玄率領晉軍八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三十萬大軍,并陣斬苻融。這一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虎牢關之戰
通過制造恐慌混亂來引發踩踏,讓敵方軍隊自亂陣腳,這一招被頻繁應用,逐漸形成了“倒卷珠簾”戰法。
倒卷珠簾由隋朝將軍楊爽所創,大隋邊軍借此在突厥人進犯時以少勝多,大敗之。其要訣是“以弱擋強,以強擊弱,驅潰攻主,擋者,無不潰敗”,驅趕敵方潰兵沖擊敵軍主力,并將恐懼傳遞到全軍,到最后,兵敗就如同雪崩,神仙來了也難救!
國歷君自制神仙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西游記》
詩有“倒卷珠簾上玉鉤”,詞有“簾卷日長人靜”,取倒卷珠簾形似定名。該戰法的精髓是驅趕潰兵沖擊本陣,一般要有大規模的騎兵配合。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是降維打擊,精銳騎兵軍團往往能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數量龐大的普通步兵。騎兵射手先以亂箭擊垮敵軍的陣型,很多人看到騎兵向自己氣勢洶洶地沖過來,本能的反應是逃跑而不是抵抗,從而引發踩踏混亂,再輔以重騎兵或輕騎兵沖擊徹底擊潰敵軍。其中,弓馬嫻熟、飄忽不定、機動性極強的輕騎兵部隊,能將此戰術發揮到最佳效果。
“倒卷珠簾”之所以能奏效,一是揚長避短、以強擊弱,二是出其不意,要有突然性,孫子兵法講道:“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一般的作戰,都是用正面交鋒,然后出奇制勝。怎樣出奇制勝呢?“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兵力所向,如同以石擊卵,這是以實擊虛的緣故。以實擊虛、出其不意從而達到出奇制勝,其中一個經典戰例是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
李世民的影視形象。來源/影視劇《隋唐英雄》
李淵率軍進入長安,建國號為唐。此時唐雖然占據長安,但天下還有多股割據勢力。隨著李世民滅西秦,打敗劉武周,在北方能與唐抗衡的還剩下坐擁洛陽的王世充與占據河北的竇建德。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唐軍圍攻洛陽,在唐軍半年的攻城、截糧道下,王世充漸漸支撐不住,城內的糧草殆盡,于是他寫信求助北方的竇建德。竇建德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于是親率十萬大軍援助王世充。
紀錄片中提到這場大戰。來源/百家講壇《隋唐風云》截圖
消息傳到唐軍處,無疑是晴天霹靂。面臨著王世充和竇建德前后夾擊的險境,如果撤軍,那么半年的圍攻都毀于一旦;如果不撤軍,便是腹背受敵,戰敗的后果不堪設想。眾人提議退師觀察,以保萬全。但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步騎三千五百人趕赴虎牢,迎戰竇建德。
唐軍和夏軍相持二十余日后,李世民認為時機已到,假裝在河水北邊放馬引誘竇建德。果然,竇建德率軍出擊,陳兵氾水,綿延數里,鼓聲大噪。看到竇建德的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鼓聲震天,唐軍的將士感到十分恐懼。對此情形,李世民帶領幾名騎兵到高丘上觀望,對諸將說:
“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后破之。”
經過一上午的僵持,夏軍從早上列陣至中午,士兵是又餓又困,都站不住了,坐在地上,爭相飲水。
看此情形,李世民命令宇文士及率領三百騎兵沖到竇建德部隊的西邊,戒之曰:
“賊若不動,爾宜引歸,動則引兵東出。”
宇文士及到夏軍陣前,隊形果然變動,看來夏軍已經困倦,難以維持陣形了,李世民下令:“可擊矣!” 于是,親自率領輕騎兵沖入敵軍。隨后大軍趕到,東涉汜水,直逼竇建德。
隋,陶淡黃釉武士俑。來源/故宮博物院
這時候,竇建德卻正在和群臣開會,唐朝的騎兵突然奔來,打了個猝不及防,朝臣們急忙跑向竇建德,竇建德命令騎兵抵抗唐兵,但急匆匆的朝臣卻阻擋了道路,騎兵過不來,竇建德大手揮著讓朝臣退下,進退之間,唐兵已至,竇建德十分窘迫,退到了東陂。隨后諸軍大戰,塵埃漲天,囂塵四起。
此時,唐軍并未完全占據上風,突然李世民率領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人徑直沖到夏軍后方,揮舞著唐的旗幟,夏軍認為前線已經戰敗,于是大亂,士兵潰散奔走,四處沖撞。唐軍追奔三十里,竇建德在潰散中受傷,還搞得灰頭土臉的讓人根本看不出是夏王,差點被士兵誤殺。經此戰役,李世民以3500人戰勝十萬大軍,還實現了一戰擒雙王。
戰爭是人心的較量。軍事踩踏也是利用了這一點。在敵眾我寡的局面下,將領設計在敵方制造混亂,從而擾動軍心,引發士兵的慌亂。“兵者,國之大事”。在殘酷的戰場上,許多士兵還未遇到敵軍,便死在己方的踩踏之中,正如李白在《戰城南》中寫道:“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國家人文歷史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