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賴清德要走了?
據(jù)臺灣媒體報道,賴清德當前的支持率不斷下跌,為了扭轉局勢,他計劃下個月“經(jīng)停”美國。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表面上是去拜訪所謂的“盟友”,實際上卻是想借機尋求外部支持,據(jù)悉他有意再次與特朗普政府進行溝通。
暫且不談結果如何,賴清德的這種行為已經(jīng)顯露出明顯的挑釁意味。
日本方面迅速發(fā)布緊急通告,美國也提前做好了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
賴清德離臺
隨著賴清德民眾信任度持續(xù)走低,他索性決定下個月遠赴美國“經(jīng)停”。
此舉可謂風險頗高,名義上是前往中美洲“友好國家”訪問,實則意圖在華盛頓的政治棋盤上,為自己爭取更多籌碼。
但這一決定一旦實施,恐怕會牽連更多人卷入風波。
他的這趟行程,明眼人一看便知,挑釁的意味幾乎撲面而來。
島內民眾對他的不滿情緒不斷上升,達到歷史新高,若不盡快采取行動,其政治生涯恐將面臨重大危機。
因此他似乎想效仿中東某些領導人的方式:攪亂地區(qū)局勢,鬧得越大越好,迫使美國不得不介入,提供資金與武器援助。
然而這種策略風險極大。
相較于以往的領導人,賴清德的態(tài)度更為激進,這讓外界感到擔憂:大陸方面將如何應對?
沒有人敢保證,大陸不會在他“出訪”期間做出強硬回應。
賴清德想成為攪動局勢的冒險者,但在他人眼中,他可能連基本的籌碼都不具備。最先給他潑冷水的,反而是臺當局寄予厚望的鄰國。
日本石破茂新內閣向所有在臺日企發(fā)出緊急通知,措辭相當直接:一旦臺灣發(fā)生突發(fā)事件,企業(yè)員工的撤離事宜需自行解決。
這番話看似推卸責任,實則是說給美國聽的。
日本并非不愿出手,而是清楚地意識到:一旦局勢升級,別說大規(guī)模撤僑了,自身的軍事力量連相關海域的進出都難以保障。
外國軍艦想進入該區(qū)域救人?這幾乎不可能。
此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多次向日本和澳大利亞施壓,追問“一旦臺海發(fā)生沖突,你們將扮演何種角色?”
日澳兩國始終采取回避態(tài)度,拒絕明確表態(tài)。
如今日本的“自行撤離”警告,就是最巧妙的回應方式,等于是對美國說:“別指望我們,這局勢我們不摻和。”
這番表態(tài),讓臺當局臉上無光。
過去,日本自衛(wèi)隊常被描繪成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得力助手,如今連撤僑這樣的問題都明確表示無能為力,更別提軍事介入了。
這不就等于向世界宣告,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已經(jīng)大打折扣?
臺灣的局勢,與我何干?
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zhàn)略部署,就像一個行動不便的巨人,原本依賴日本與韓國這兩根“拐杖”。
現(xiàn)在日本這根拐杖已經(jīng)抽身而退,另一根——韓國,也早已表明立場。
自李在明上臺以來,韓國政府幾乎將“中立”寫在臉上,唯恐被外界誤解為在中美之間站隊。
李在明甚至在一次公開的午餐會上直言不諱:“臺灣問題與韓國無關。”
這句話說得既直白又刺耳,美軍本就“跛腳”,如今兩根拐杖都倒了。
回想當年奧巴馬推行“重返亞太”戰(zhàn)略,聲勢浩大,核心正是將日韓兩國拉入戰(zhàn)略布局。
如今一個公開劃清界限,一個暗示無能為力,再加上澳大利亞也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美國的盤算
對于白宮那位出身商界的特朗普來說,臺海這盤棋,他心中早有算計。
他有兩個底線。
首先是絕不與大陸在臺海正面沖突。
五角大樓的將領們心知肚明,真刀真槍地打一場,勝負難料,拿整個國家的未來去賭一場勝算不大的戰(zhàn)爭,這筆交易并不劃算。
其次,雖然不打算開戰(zhàn),但也不能輕易放棄臺灣這張牌。
盡管美國內部一直有人主張“臺灣對美國并不重要,可以放棄”,但無論是特朗普本人,還是兩黨高層,都沒有下這個決心。
畢竟這是目前唯一能拿上臺面,與中方博弈的“活棋”。
因此美國的策略變成了:不斷武裝臺灣。
不久前的臺灣“漢光”軍演,美國派出了一支四百多人的龐大觀摩團,甚至包括一名現(xiàn)役少將。
表面上看,是為臺當局撐腰打氣,實際上既是向北京示威,增加未來貿(mào)易談判的籌碼,也是試探大陸的底線到底在哪。
但這場演習,簡直成了各種烏龍的集合。
軍車相撞、先進的“愛國者”導彈車被困在小巷中,甚至出現(xiàn)了用地鐵運輸士兵的荒唐場面,暴露出其作戰(zhàn)能力的嚴重不足。
特朗普的行事風格一貫如此,嘴上說得漂亮,私下全是小動作,目的就是制造麻煩。
“虛假聯(lián)盟”
美國清楚一個致命弱點:一旦爆發(fā)戰(zhàn)爭,指望美軍從千里之外趕來救援,恐怕早已來不及。
臺軍能否支撐四十八小時都成問題。
而美軍航母艦隊從本土或關島出發(fā),最快也要三到七天才能抵達,這還沒考慮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是否會協(xié)助大陸“維護秩序”。
因此,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所謂盟友的態(tài)度,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沒有這些幫手在第一時間頂住,美國的“馳援”只能是一句空話。
此時的特朗普也正焦頭爛額。
與各國的關稅談判陷入僵局,個人聲譽又因“愛潑斯坦案”的持續(xù)發(fā)酵而受損。
在這種情況下,賴清德的到來無疑是火上澆油。
這也徹底暴露了美臺之間那種脆弱的“虛假聯(lián)盟”。
一旦美國認為臺當局已無法帶來更多利益,或者認為其挑釁行為可能引發(fā)嚴重后果,美國將毫不猶豫地將其拋棄。
看看俄烏沖突,再看看中東局勢,特朗普政府所謂的“支持”,本質上就是軍售生意,讓盟友出錢購買再轉送過去,核心就是一個字——“賺錢”,美國自己絕不插手。
要不是以色列步步緊逼,美軍可能連象征性地參與中東行動都懶得去做。
靜觀其變
別看美國的軍事實力仍是全球第一,但其內部已經(jīng)出現(xiàn)明顯的“空心化”趨勢。
特朗普天天喊著“美國優(yōu)先”,試圖推動制造業(yè)回流,但幾十年形成的產(chǎn)業(yè)空心化趨勢,豈是幾句口號就能扭轉的?
曾經(jīng)引以為傲的海軍,如今連造船廠的產(chǎn)能都跟不上。
大量航母排隊等待維修,年初在紅海被胡塞武裝擊傷的軍艦,至今仍未修復。
在這種背景下,奧巴馬和拜登時期推動的“重返亞太”和“印太戰(zhàn)略”,在特朗普的關稅壓力下,導致盟友紛紛疏遠,反美情緒高漲,實際效果早已大打折扣。
因此,解決臺灣問題的路徑,從來都不是唯一的。
有時候,靜靜地看著對手表演,不發(fā)一言,本身就是一種最堅定的立場。
你怎么看?
參考資料:【1】閩南網(wǎng)2025-07-15《賴清德滿意度重挫5.8%!最新民調再現(xiàn)“死亡交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