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芭堤雅旅游區(qū)餐館打斗事件
起初因短視頻中有人喊出蹩腳中文“我是中國人”,現(xiàn)場混雜韓語臟話,迅速被泰國博主、部分媒體歸咎于中韓游客引發(fā)的紛爭。
韓國媒體更進一步,將矛頭對準中國人,指控中國游客偽裝身份,在泰國丟下不良記錄,不僅推責,還炒作至國家形象高度。
當天警方現(xiàn)場僅抓到四名涉事者
五天調(diào)查后,泰國警方正式通報,確認所有涉事人員均為韓國籍游客,他們同屬一家旅行社,當時在同桌用餐,一言不合升級成肢體沖突,整起事件不存在中國游客參與。
這樣一則澄清,直接反轉(zhuǎn)外界認知,也讓韓國某些媒體此前的推斷徹底破產(chǎn)。
類似韓籍人員
在境外冒充中國人的情況,過去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次。2024年4月清邁潑水節(jié),四名韓國人組團盜竊,事發(fā)被捕后,先自稱為中國人企圖騙過警方,最終護照揭穿身份。2021年3月,泰國街頭兩名韓國女子惹事后堅稱自己是中國人,面對中國年輕人的英語和韓語盤問僵持不下,翻車于一句普通中文問候完全聽不懂,才不得不承認真實國籍。
再看2017年巴基斯坦,有韓國人借中巴友誼招牌冒充中國人騙吃騙喝,熟悉中文的當?shù)厝艘粏柕准毤幢┞丁?/p>
信息傳播速度快
引發(fā)國際輿論風暴只需簡單幾秒短視頻與一兩句未經(jīng)核實的描述。海外某些韓籍人員多次冒充中國人身份,每每犯事后首要應對手段即甩鍋給中國公眾群體,反而衍生惡意標簽,使國際形象受損,傷害實際無辜者。
這類手法,既損害相關國家和民族誠信聲譽,也反映了極端傳播環(huán)境下的責任缺失。
客觀看,境外糾紛
只與涉事個人有關,媒體把簡單打架事件轉(zhuǎn)化成民族沖突、道德審判,實際加劇偏見和矛盾。這樣的信息失真與甩鍋策略,日益考驗各國情報、警務和媒體核查機制,也成為網(wǎng)絡戰(zhàn)爭中的新型技術與心理戰(zhàn)場。
未來此類借殼甩鍋案例或?qū)⒃絹碓狡毡椋瑴蚀_溯源與快速還原才是處理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