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在泰國打群架,韓國媒體卻一口咬定是中國人干的,結果被泰國警方一巴掌扇回現實。
前言:
2025年7月泰國芭提雅的一家餐廳里,一群赤膊紋身的男子扭打成一團,酒瓶橫飛,桌椅碎裂,顧客四散奔逃,最初泰國自媒體誤報這是“中國游客互毆”,隨后韓國媒體如獲至寶,高呼“中國人偽裝韓國人鬧事,蓄意抹黑韓國形象”。
然而泰國警方一紙通報,直接戳破謊言:涉事者全是韓國人,與中國毫無關系,這場鬧劇,不僅暴露了韓國媒體的荒唐邏輯,更折射出國際輿論戰中“甩鍋中國”的慣性思維,當真相浮出水面,韓國網民怒斥涉事者為“國恥”,而韓國媒體則悄悄刪帖,假裝無事發生......
輿論戰的“甩鍋”邏輯
韓國媒體的反應,堪稱一場教科書級的“輿論碰瓷”,事件剛爆發時,泰國部分自媒體因刻板印象,誤將斗毆者標注為“中國游客”。
這本是一個有待核實的報道失誤,但韓國媒體卻如餓狼撲食,迅速將其升級為“中國人偽裝韓國人蓄意破壞韓國形象”。這種指控既無證據支撐,又充滿陰謀論色彩,卻成功點燃了韓國國內的反華情緒。
諷刺的是,泰國警方調查后明確表示,涉事4人均為韓國籍,斗毆原因是聚餐時因賬單問題發生口角,更可笑的是,現場視頻清晰可聞“西八”(韓國國罵)的怒吼,韓國媒體卻選擇性失聰,硬要栽贓中國。
這種“遇事先甩鍋中國”的操作也并非首次,在2023年就有韓國博主在巴基斯坦假扮中國人騙吃騙喝,2024年世界杯預選賽期間,韓國球迷冒充中國觀眾挑釁鬧事,甚至在阿富汗、迪拜等地,也曾有韓國人冒充中國人逃避責任。
這種“身份盜用”的把戲,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化的輿論戰手段:既轉移本國負面形象,又借機抹黑中國。
國際形象的“軟實力”博弈
這場輿論風波,表面上是媒體鬧劇,實則是國家軟實力的較量,韓國近年來在國際輿論場頻頻“碰瓷”中國,背后是兩國在文化輸出、國際話語權上的競爭。
韓流文化席卷全球,韓國政府極力維護“文明國家”形象,但每當韓國游客在國外鬧事,無論是泰國斗毆、越南群毆,還是迪拜機場撒潑,韓國媒體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這一定是中國人干的”。
泰國警方的迅速澄清,無疑給了韓國一記響亮的耳光,更尷尬的是,涉事韓國游客此前就有不良記錄,滿身紋身、發型夸張,與典型的中國游客形象相去甚遠。泰國網民調侃:“韓國媒體連自己人都認不出,還好意思指責別人?”
這一事件也暴露出東南亞國家在身份認同上的脆弱性,泰國自媒體最初誤報“中國游客互毆”,反映出某些地區對中國游客的刻板印象,而韓國媒體的惡意炒作,則進一步激化了中韓民間對立。
泰國警方的公正處理,成為這場鬧劇中唯一的“清醒者”,也提醒我們:在國際輿論戰中,唯有法治與證據,才能終結謠言。
媒體的責任與民族的自省
韓國媒體的荒唐報道,不僅丟了韓國的臉,更引發了對媒體倫理的深刻反思,在真相未明時,韓國媒體迫不及待地將責任推給中國,甚至編造“中國人偽裝韓國人”的離奇劇本。
這種操作已不是簡單的“不核實”,而是赤裸裸的“惡意構陷”,而當泰國警方公布真相后,韓國媒體集體沉默,刪帖跑路,仿佛從未參與這場鬧劇。
相比之下韓國網民的反應更值得玩味,事件初期他們痛罵“中國游客敗壞韓國名聲”,真相曝光后他們調轉槍口,怒斥涉事者為“國恥”,甚至要求政府禁止這些人回國。
這種“自己人可以罵,但外人不能碰”的心態,恰恰暴露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雙標,媒體作為輿論引導者,本應秉持客觀公正,而非煽動對立。
韓國媒體的行為,不僅損害了中韓關系,也讓國際社會對韓國的公信力產生質疑。正如一位泰國網友所言:“如果連自己國家的丑事都不敢認,還談何‘發達國家’的體面?”
結語:真相不會沉默,但偏見仍在蔓延
這場鬧劇的結局,是泰國警方用事實打臉了謠言,韓國媒體灰溜溜刪稿,而涉事韓國游客則成了兩國網民共同嘲諷的對象。
然而事件背后的深層問題并未解決,為什么韓國媒體總是習慣性甩鍋中國?為什么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游客的刻板印象如此根深蒂固?
答案或許在于國際輿論場早已成為政治博弈的延伸,某些國家不愿承認自身問題,便選擇將矛盾轉嫁中國,而部分媒體為博眼球,不惜制造對立,泰國警方的公正裁決,雖還了中國清白,卻無法消除偏見。
歸根結底,這場“打架斗毆”的鬧劇,丟臉的不僅是那幾個韓國游客,更是那些為維護“體面”而不惜撒謊的媒體,正如一句韓國諺語所說:“謊言可以跑得快,但真相終會追上它。”對此您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