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如今中國海軍的軍事實力已經逐步增長,尤其是中國“福建艦”用上電磁彈射技術,直接讓世界各國看到了中國軍工方面的能力。
而作為海上的強國美國也很快就有了動作,但是和中國不同,他們研究的卻是陸基導彈系統和搭載F-35B的兩棲戰艦。
那么,難道航母不如兩棲艦?還是說我們被騙了?
雙軌競速
2012年遼寧艦服役,2019年山東艦入列,2022年福建艦下水,中國正式邁入電磁彈射時代,而且目前第4艘航母已進入規劃階段,國外媒體甚至猜測其艦寬可能比福建艦還寬8米,有望超過美國福特級成為“全球最寬的海上巨獸”。
與此同時,中國兩棲艦隊也在同步壯大,例如075型兩棲攻擊艦海南艦、廣西艦、安徽艦相繼下水,與071型船塢登陸艦、052D護衛艦協同演練立體登陸、海上補給等課目。
而076型兩棲攻擊艦的設計更是引發外媒驚呼,畢竟這款“準航母”能用電磁彈射起飛攻擊-11隱身無人機,塢艙支持氣墊登陸艇快速投送,甚至能一次性釋放300架微型無人機形成偵察打擊網絡。
特別是在2025年6月,一架殲-15艦載戰斗機從山東艦甲板掛彈升空,在低能見度條件下直撲目標空域。
雷達鎖定、機動占位,一連串戰術動作干凈利落,導致一架試圖闖入演訓區的外軍偵察機被迫轉向脫離,此時,千里之外的遼寧艦甲板上,另一批艦載機正在預熱發動機,準備展開新一輪戰斗巡邏。
而雙航母編隊協同前出西太平洋,也標志著中國海軍從“近海防御”向“遠海防衛”的戰略轉型,特別是全天候戰力形成,增強了在西太的持續存在與威懾力,打破外軍長期主導的區域態勢。
但反觀太平洋另一端的美軍,卻悄然調整了航向,2025年,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的黎波里”號正式部署日本佐世保基地,該艦最多可搭載20架F-35B隱身戰機,被冠以“閃電航母”稱號。
在“護身軍刀2025”演習中,美國“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雖仍亮相,但真正的主角已變成美國“美國”號兩棲攻擊艦、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號和日本“伊勢”號等輕型航母集群。
而且美國海軍學會網站更是直白點破:這些既能搭載戰機又能執行登陸任務的平臺,憑借“快速部署和成本可控”的優勢,正成為美軍印太布局的新支柱。
戰略分野
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有人琢磨:我們是不是被美國人騙了,不小心掉進他們早就挖好的陷阱里了?畢竟擁有11艘核航母的美國轉向發展兩棲艦,而航母數量僅3艘的中國卻持續猛造大型航母。
但其實美國海軍在全球擁有數百個軍事基地,需要應對從西太平洋到東歐、中東的多重挑戰,所以兩棲攻擊艦能以傳統航母30%的運營成本,實現75%的戰術功能,而且搭載F-35B實施空中打擊、投送陸戰隊執行特種作戰、提供人道救援等。
但反觀中國,盡管艦艇總數已達350艘,但遠洋能力仍是亟待補齊的短板,當亞丁灣護航、遠洋補給等任務日益頻繁時,航母提供的空中支援成為不可替代的力量。
正如2025年6月遼寧艦與山東艦的雙航母演練:26天高強度對抗中,山東艦單日艦載機起降突破90架次,航程覆蓋從第一島鏈至關島海域。
而且中國雙航母編隊在西太演練時,殲-15不僅執行防空攔截,還客串“天眼”為東風-26導彈提供目標指引。
這種“航母牽制+導彈打擊”的組合拳,將中國的防御圈推到第二島鏈,而美軍“堤豐”系統在澳大利亞的試射,本質是陸基火力對海洋控制權的延伸,但其實就是用陸基導彈彌補艦隊數量不足。
特別是當美國“美國”級兩棲艦仍在強化F-35B起降能力時,中國076型已實現無人機作戰革命,其蜂群模塊可控制300架微型無人機覆蓋200公里范圍,傳統灘頭防御體系在立體化、智能化攻擊前形同虛設。
這種“非對稱超越”思維,同樣體現在電磁軌道炮上,再加上福建艦部署的艦載電磁炮可將20公斤鎢合金彈加速至7馬赫,發射成本僅為導彈的1/20。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觀察者網2025年07月10日關于8年磨一艦!兩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交付計劃再延期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環球時報熱點2025年07月18日關于“護身軍刀”演習,美軍首次實彈射擊“堤豐”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