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歐峰會將在北京舉行。
這本應是一場“對話氣氛濃厚”的外交場合,但就在會議召開前的幾天里,一連串的動作讓人感受到非比尋常。
最引人注意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
他將一同訪華的消息剛剛敲定,中方的回應卻不是“歡迎”或者“期待”,而是通過外交部發言人公開拋出了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話:
“歐盟對中國企業的單邊制裁,沒有國際法依據,也未經聯合國授權。我們堅決反對,并將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這是7月19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的原話,記者提問的正是有關馮德萊恩訪華的行程。
而發言人的回應,卻把重點放在了歐盟最近剛剛宣布的對幾家中資銀行和企業的制裁上。
一句“必要反制”,語氣不重,但意味不淺。
一場中歐峰會,開場氣氛就不太對
按照以往中歐高層峰會的慣例,通常都會提前幾天由中方發布“歡迎公告”,配合一些“期待深化合作”“推動雙邊關系發展”的用語,為峰會營造良好氛圍。
但這一次,外交部不僅沒有公開表示歡迎,還首次在高層到訪前,強調了對歐盟“單邊制裁”的堅決反對立場。
而歐盟方面,也并非毫無預兆。
早在6月底,歐盟駐華代表團就放出消息稱,如果中國在30天內不就稀土供應、對俄“間接支持”等問題回應歐方關切,馮德萊恩“可能會重新評估訪華計劃”。
結果并不如歐方所愿,中國方面并未在稀土等議題上讓步,也沒有作出額外安排。
7月16日,中國外交部才低調公布雙方商定舉行第25屆中歐峰會,并確認馮德萊恩與科斯塔屆時訪華。
但在相同的通報中,沒有出現“歡迎”字眼,反而將“中歐關系受干擾”的原因指向了“個別歐方人士在經貿與烏克蘭問題上的不當表態”。
不是一次普通出訪,而是一場“時間搶跑”
為什么歐盟急著在7月安排這次出訪?這背后確實有更大的背景。
就在7月初,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多個民調中遙遙領先于現任總統拜登,并頻頻對北約、歐盟放話。
他再次強調,如果歐盟不提高軍費、不服從貿易條款,美國將重新評估其在歐洲的安全義務。
歐盟開始頻繁表態,要推動與中國的溝通與協調。
7月上旬,歐盟高層傳出“希望與中方建立貿易風險緩釋機制”的提議,并派出議會代表團、金融代表團、氣候代表團先后訪華。
但在這個過程中,歐盟對中國的態度也并不一致。
7月10日,歐盟以“支持俄羅斯戰爭機器”為由,對兩家中資銀行提出新一輪制裁。
于是,才有了外交部在19日對外拋出“必要反制”的硬話。
這次馮德萊恩搶在特朗普可能再次當選前的出訪,原本希望在中歐之間重新搭建一座更穩固的橋梁。
但如果橋的基礎是“指責”與“施壓”,中方自然不會隨之起舞。
一頂“殖民”帽子,反映的是歐盟自身的焦慮
馮德萊恩訪華前夕,歐盟部分外交官還針對中國在聯合國推動改革發出尖銳批評。
最引發爭議的是,有歐洲官員公開質疑中國“借著改革聯合國,擴大影響力,意圖殖民化聯合國架構”。
中方回應得很明確:中國在聯合國系統中的倡議,強調的是“加強全球南方國家代表性”“推動多邊機制平等化”,而不是輸出意識形態或干涉別國內政。
中國推動的是“讓更多國家有話語權”,而不是“讓某一個集團壟斷決定權”。
如今的國際格局已經不是冷戰時代,發展中國家的話語份額在提升,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都在推動國際秩序更趨平衡,而一些傳統西方國家對此并不適應。
外交場上,這類“帽子話術”一旦拋出,其實已經很難繼續以平等身份展開高層交流。
這也進一步解釋了,為什么中方會選擇“降溫處理”本次峰會的整體基調。
內部紛爭不斷
這次中歐峰會,雖然名義上是歐盟高層代表團集體訪華,但實際上歐盟內部對華態度并不一致。
例如,德國總理朔爾茨一方面支持深化中歐經貿合作,2023年和2024年已多次單獨訪華,推動汽車、能源項目落地;但歐盟委員會卻在推動“對華去風險化”,頻繁對中企發起調查。
法國則強烈反對與美國在農業等領域妥協。
在與特朗普團隊接觸過程中,德國方面被曝出愿意增加對美國農產品和LNG天然氣的進口,以換取美方取消部分汽車關稅,而法國對此非常反感,認為“這是出賣歐洲農民的利益”。
像對中國的新能源反補貼調查、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稀土議題炒作等,很多都是“委員會主導”,而并非所有成員國的統一意見。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會在峰會前釋放出一個清晰態度:如果你們是帶著統一戰略和誠意而來,我們歡迎;
但如果你們連自己隊伍都沒統一好,就別指望我們“配合你完成表演”。
中歐關系還有空間嗎?
雖然中方態度強硬,但并不代表中歐關系已走向冷淡或對抗。
實際上,2025年以來,中歐之間的互動并不少:
6月,中國宣布取消對10位歐盟議員及相關機構的入境限制;7月初,中歐重啟議會對話機制,涉及立法合作、氣候變化和科技領域;
多個歐盟成員國部長級代表團陸續訪華,就能源合作、基礎設施投資等話題展開磋商;
甚至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規則方面,中歐也已建立工作小組。
這一切說明,中方并沒有關閉合作大門,而是選擇“根據誠意調整節奏”。
就像這次峰會一樣,中國沒有說“不談”,也沒有取消安排,而是選擇在公開場合表達對當前分歧的不滿,并將態度擺在臺面上。
合作可以有,但要清楚劃清邊界;對話仍然重要,但不能帶著指責和制裁入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