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一言
首發(fā) | 洞見青年·芳華青年
芳華青年:一個有獨特視野、有感情有溫度的青年朋友。說真相,傳真情,品百態(tài)人生,看芳華青年。
大連工大的事情,沸沸揚揚,揚到了國外。
近期,因為同烏克蘭電競男選手私人行為的大連工業(yè)大學女學生李同學,竟然引起紐約時報等多起外媒的關注與討論。
他們覺得大連工大的處罰不恰當,甚至覺得李同學遭到了同胞們的“壓迫”,他們應該出來幫助李同學!好不滑稽。
本來這件事已經降溫,畢竟互聯(lián)網就那些事兒,熱搜的位置就那么多,最近娃哈哈事件已經夠忙夠亂的了,哪有人再關心和外國男人睡覺的那點事兒??!
況且,這件事的主角、最大受害者李同學估計也是最希望降溫的,最好是這件事不要被再提及。
這樣的話,改名換姓,換個新的地方重新生活,未來可期。首先說一下,這些外媒基本上來者不善,你以為他們真的是在幫助女性,維護李同學的權益嗎?錯了,沒有幾個是真的有好心的,有些人巴不得亂。
不過是想借助這件事,來干預甚至點評媒體的環(huán)境,來責罵我們對于女性的漠視,想搞一出離間計而已。
哪壺不開提哪壺,無論是李同學還是大連工大,都不想再提這件往事,畢竟悲劇已經發(fā)生,討論再多,也沒有意義了。
只不過,同樣是把母校名譽都搞臭了的兩個人,四川大學的張薇和大連工業(yè)大學的李同學,最后的結局卻迥然不同。
川大張薇的事情是發(fā)生在2023年的夏天。2023年6月7日,廣東廣州地鐵8號線上,一名川大的學生,也就是美女張薇看見一大叔蹲著玩手機,懷疑對方是偷拍自己,要求檢查相冊。
在大叔同意讓她檢查相冊并發(fā)現(xiàn)大叔手機沒有任何偷拍照片后,張薇同學依然不依不饒的在網絡曝光大叔是猥瑣男。
川大女生稱這位大叔手法嫻熟不是第一次作案,并表示既然沒有偷拍,那他為什么不為自己發(fā)聲?
就因為大叔蹲在地鐵上看手機,就因為大叔看起來像農民工,然后就想當然地認為大叔在偷拍她。
她把自己的意淫當成大叔偷拍的動機,當眾拍攝羞辱大叔并查看手機尋找罪證。即使是翻遍了大叔手機中的詐騙也沒找到任何證據,該女子依舊不依不饒。
地鐵警方介入調解情況,并進一步在證實是一場誤會達成和解后,仍舊當著地鐵里同車廂里的乘客的面,大聲地警告這位農民大叔說:“你給我小心點啊,不要再拿你的手機偷拍我了”!
隨后女子卻還在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質疑大叔的視頻發(fā)到了網絡上,并貼上偷拍慣犯、猥瑣男標簽。
很難想象,一個名校出來的女大學生,竟然對待一個農民工如此不依不饒,對待一個底層人民如此惡毒,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受過高等教育該有的素質。
于是,大家瘋狂指責張薇,本來網暴農民工的張薇,被反噬,成了被網暴的對象。
連著一起被網暴的還有她的母校四川大學。
在洶涌的洪流里,川大沒有放棄自己的學生,而是竭盡全力保護張薇,最后不咸不淡的出了一個通告,說對這名學生進行留校察看。
處罰結果出來后,川大又被罵上了熱搜。一個違法網暴他人的學生,竟然這么不痛不癢幾乎不算懲處的結果,實在是難以服眾。
可是,川大直接說,抗議無效!
如今回頭看,川大的做法未必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預期,但還是值得尊敬的。
彼時洶涌的輿論裹挾下,川大還能很好的保護自己的學生,有自己的立場和原則,實屬難得。
當然,我們如今回過頭來再討論孰是孰非不緊不合適,也沒有太大的必要,畢竟無論是張薇還是李同學,都是一個學生,學生的經歷和眼界,還有認知,都是不成熟的。我們不能像成人一樣去要求一個孩子。
我們的社會或許可以多一點包容,尤其是對學生群體的包容,雖然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很幼稚,做法有一些極端,但正因為無知者,才會迸發(fā)出勃勃生機,才會涌現(xiàn)出無限可能??!
川大張薇和大連工大李同學,同樣都是因為自己的無知把自己的母校名譽搞臭了,但為何結局不一樣呢?
簡單來說,兩件事雖然造成的影響差不多,但是源于行為性質、校規(guī)適用、社會影響及身份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導致處理結果天壤之別。
首先,行為性質與校規(guī)適用差異。
張薇在地鐵上誣陷大叔偷拍并發(fā)布不當言論,屬于誹謗和網絡暴力,違反《四川大學學生紀律處分規(guī)定》第七條(利用網絡侮辱或誹謗他人),因受害者選擇和解并諒解,未構成刑事犯罪,校方依據“教育與懲戒相結合”原則,給予留校察看、留黨察看處分。
而李同學事件,與外國選手的不當行為被認定為“有損國格、校譽”,直接違反《大連工業(yè)大學學生違紀處分規(guī)定》第十九條第六款(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損害國家及學校聲譽)。
校方的處罰依據是,適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第三十條第六款(其他應予退學的情形),直接擬給予開除學籍處分。
川大張薇事件中,校方強調其保研過程無違規(guī),未觸發(fā)開除條款;而大連工業(yè)大學李同學事件,校方認為其行為造成“惡劣的負面影響”,涉及公共道德和學校聲譽,屬于嚴重違紀。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所謂有理有據,有結果。
其次,社會影響力與輿論壓力的差異。
張薇事件中,輿論雖強烈要求嚴懲,但因受害者主動諒解,且事件未涉及國家安全或國際形象,校方在程序正義框架內選擇“留校察看”這一中間處罰。部分網友認為處罰過輕,但校方堅持依規(guī)處理。
而李同學事件,行為涉及跨國丑聞(外籍選手公開不雅內容),被上升到“損害國家形象”層面。輿論壓力疊加外交敏感性,校方迅速啟動開除程序以維護聲譽。
一個是內部問題,并且受害者主動諒解;一個涉及到外部牽連,并且施暴者事后極力辯解,受害者李同學本人又沒有主動與學校溝通,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最佳窗口。
最后,身份背景和學校的差異。
張薇作為研究生+黨員,留黨察看已屬黨內嚴重處分,校方可能考慮其學術培養(yǎng)成本及和解結果,未采取極端措施。
而李同學只是本科生,其身份使其更易適用直接開除條款。校方在公告中強調“維護國格校譽”,凸顯對公共道德底線的維護。
當然,爭議肯定是有的。
張薇事件中,川大強調“調解和解”結果,依據既有校規(guī)(留校察看為誹謗類最高處分),避免越權代替司法裁決;
李同學事件中,大連工大引用“損害國家形象”條款,賦予校方更大自由裁量權。其校規(guī)明確將“國格校譽”列為紅線,開除具有直接依據。
總之,這兩件事都給我們,尤其是年輕人、大學生群體們敲響了警鐘。不要認為個人行為無所謂群體的風險,不要認為自己的一時爽快不會影響他人,并且造成惡劣后果。
人不僅僅是獨立的個體,也是存在于群體中的一員,一言一行,都應當符合法規(guī)、道德約束。
只有遵紀守法、崇道尚德的人,才有資格談論自由,才能擁有自由,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禁錮。
圖片源于網絡公開資料,僅做分享使用,如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文章僅做分享交流,無任何商業(yè)目的和行為,如有不妥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