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關村緊扣群眾對“安全、和諧、穩定”的期盼,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瞄準“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的目標,創新推出“一個中心建設”“三診”調解模式和“五法”化解技巧,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近3年化解率高達99%,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建強“一個中心”
矛盾化解有了“主陣地”
“以前調解找干部、找長輩,東奔西跑還沒頭緒;現在直接來村委會的矛盾化解中心,一站式就能搞定!”這是村民們對村級“一站式矛盾化解中心”的直觀感受。
為打破傳統調解資源分散的難題,上關村由村黨總支牽頭,整合村“兩委”干部、“金花調解員”、網格員、村民代表等力量,組建了專門的調解委員會。中心里,調解接待室、檔案柜一應俱全,墻上清晰公示著調解流程、人員聯系方式和成功案例——誰家的贍養問題解決了、哪兩戶鄰里重歸于好,都明明白白,讓群眾看得懂、信得過。
從矛盾受理、調解到反饋、回訪,全流程在這里閉環完成,真正實現了“矛盾糾紛一口受理、多元化解一室辦理”。
創新“三診”模式
像“看病”一樣化解矛盾
農村矛盾常因“小事易激化、大事易抱團”難處理,上關村借鑒醫療問診思路,摸索出“診斷—調解—鞏固”的“三診”閉環,讓化解過程更精準、更暖心。
首診問情:摸清“癥結”好開方
無論是調解員主動上門“找線索”,還是村民找上門、干部排查發現,只要有矛盾,第一步就是“問清楚”:登記糾紛類型(家庭、鄰里、經濟糾紛等)、涉及人員、核心訴求,快速判斷是否有激化風險。
對宗族矛盾、歷史遺留問題,還會請村里有威望的長輩、老黨員一起參與,用“老面子”拉近距離。適合調解的,馬上安排專人跟進;不適合的,也會貼心引導到司法機關,絕不“拖著不辦”。
二診析理:多方“會診”明是非
遇到復雜矛盾,就開“圓桌會議”——邀請矛盾雙方信任的親屬、知情人、村干部圍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還原事實。比如處理贍養糾紛時,讓子女回憶父母養育的點滴,用“孝道”喚醒情感共鳴,再由調解員梳理爭議焦點,道理越辯越明。
三診開方:解開心結防反彈
調解選在中立場所,提前約法三章:“不打斷、不翻舊賬”。先讓雙方“擺事實”,調解員控場防爭吵;再“析法理”,用大白話講清法律規定;最后“講情理”:“低頭不見抬頭見,退一步更和睦”。
僵持不下時,就請雙方“冷靜一夜”,次日再分別溝通。達成共識后,簽訂《調解協議書》,1周、1個月兩次回訪:第一次看協議執行沒,第二次看關系緩和沒,有問題及時“補調”,絕不讓矛盾“反彈”。
活用“五法”技巧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不同矛盾有不同解法,上關村總結出5種實用技巧,讓調解更高效。
情景交融法
家庭、鄰里糾紛先講“人情”,再擺“道理”,最后守“法律底線”,避免各執一詞。
借力發力法
遇到當事人不信任干部、有宗族介入的情況,請村里長輩、退休干部等“有面子”的人幫忙,推動雙方讓步。
背對背法
雙方情緒激動時,先單獨溝通,摸清各自“底線”,再傳遞“對方愿意讓步”的信號,逐步縮小分歧。
案例引導法
講本村或鄰村的類似案例,用“身邊事”教大家理性看問題。
分步突破法
復雜矛盾拆成小問題,先解決容易達成共識的,慢慢積累信任,最后全解決。
如今的上關村,矛盾少了、笑臉多了,鄰里互幫互助、家庭和睦溫馨。這背后,是“一建三診五法”的扎實落地,更是基層干部用心用情守護群眾安寧的擔當。下一步,上關村還將繼續優化矛盾化解機制,讓“楓橋經驗”在鄉村沃土上結出更多和諧之果!
來源:古韻喜洲
編輯:向紅玉
值周:張輝 胡亞玲
主編:李勝
生態環保普法宣傳小知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十三條??自治州、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以及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開展洱海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普及洱海保護的相關知識,增強公民保護洱海的意識。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洱海保護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洱海的義務,并有權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進行勸阻和舉報。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造成洱海流域生態環境損害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修復責任、賠償損失和有關費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