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良藝 實習生 韋俊雅 通訊員 韋春輝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鳳山縣公安局緊扣山區農業縣特點,將警務工作深度融入鄉村治理,以“矛盾調解在田間、服務下沉到家門、交通守護到村屯”為抓手,探索出具有壯鄉山區特色的鄉村警務模式,用實實在在的舉措織密鄉村平安防護網,讓“安寧”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底色。
共筑田埂“調解室” 矛盾化解在源頭
“李叔,這壟地的邊界咱們按老賬本畫清楚,以后別再鬧心了!”在平樂鄉洪力村的油茶地里,民警在田壟上用樹枝勾勒地界,成功化解了兩戶村民持續半年的土地糾紛。這是鳳山公安“田間地頭調解”的日常一幕。
針對山區農村“一壟地、半畝田”易引發糾紛的特點,鳳山公安創新推行“1+2+N”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組建以民警為核心,綜治人員、村干部為骨干,鄉賢、族老、老黨員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田間地頭和事佬”調解隊,形成“民警主導、多元參與、就地化解”的矛盾調處新模式。調解中,將村規民約與法律條文結合,用壯語、瑤語講清道理,讓群眾聽得進。
鳳山公安總結出“農忙時聊家常、農閑時講政策”的工作法,聯合司法部門、公職律師等深入田間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建立“矛盾隱患周排查、月研判”制度,通過日常走訪了解群眾訴求,對宅基地糾紛、林地糾紛、婚戀糾紛等登記造冊,聯合鄉鎮綜治辦提前介入。今年以來,全縣公安機關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調解矛盾糾紛262起,成功率達99.2%,信訪量同比下降42%,實現“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鄉”。
做實家門“暖心貼” 服務送到心坎上
鳳山部分鄉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留守老人兒童較多。針對這一情況,鳳山公安主動延伸服務觸角,推行“三上門三到位”服務機制:上門辦戶籍業務,確保特殊群體辦證到位;上門宣傳安全知識,確保防范意識普及到位;上門解急難問題,確保民生訴求回應到位。要求民警在上門辦理戶籍業務時,深入了解群眾困難和需求。通過發放警民聯系卡,建立“警民聯系群”,群眾線上提出訴求后,民警24小時內上門回應,小到家電維修協調,大到政策咨詢解答,實現“訴求不落地、服務零距離”。
為讓服務更精準,鳳山公安通過日常走訪繪制“民情地圖”,標注每個村屯的特殊群體、隱患點位、產業分布等情況。在春耕秋收以及節假日等節點設立流動警務車,為缺少勞動力的農戶提供戶籍代辦、農機安全檢修等服務,并同步開展法治宣傳與安全隱患排查,切實筑牢鄉村安全防線。今年以來,流動警務車駐村服務186次,上門辦理證件423件,排查整改安全隱患137處,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180余件。
拓寬鄉村“安全哨” 筑牢交通防護線
鳳山鄉村道路多為盤山公路,彎多坡陡,農用車輛違法載人、無證駕駛等問題曾是交通事故高發誘因。為筑牢交通安全防線,鳳山公安構建“民警+勸導員+村干部”的聯動勸導體系,在趕集日、節假日等時間節點開展“早查+夜巡”,重點查處酒駕、無牌無證、違法載人等行為,并結合典型案例制作壯漢雙語宣傳冊、短視頻,通過鄉村大喇叭、微信群循環推送,讓“一盔一帶”“不超員不超載”成為村民共識。
針對雨季道路易滑易塌方的特點,鳳山公安聯合公路管理部門建立“隱患排查——預警——處置”閉環機制,通過在臨水臨崖路段加裝波形護欄、設置智能警示燈、組織村民排查道路隱患等方式,減少因惡劣天氣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據統計,2025年鳳山警方在鄉村道路查處各類交通違法行為184起,教育群眾2300余人次,酒駕、無證駕駛等嚴重違法行為同比下降34%。
從田間地頭的矛盾化解到農家院落的貼心服務,再到鄉村道路的安全守護,鳳山公安用實干贏得民心。這些看得見的成果,不僅筑牢了鄉村振興的安全基石,更讓大山里的群眾感受到“平安就在身邊”。下一步,鳳山公安將以更細致的舉措、更務實的作風,書寫鄉村平安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