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大地遍“楓”景,中原沃土展新顏。河南法院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優化法庭布局,強化基層保障,指導各地人民法庭立足本土特色,辦好轄區案件,指導人民調解,創新服務模式,健全解紛機制,推動人民法庭建設與司法服務能力雙提升,架起了一座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冷暖的“楓橋”,讓法治的溫暖與正義的陽光灑滿千家萬戶。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微信公眾號開設《豫法楓景——河南法院“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掠影》專欄,以法庭“微視角”詮釋法治“大情懷”,多維度展現河南法院人民法庭的為民新“楓”貌。
糧田里的法治守護
馬集人民法庭三端共治,織就鄉村好“楓”景
鐘鼓鏘鏘,淮水湯湯,掾有古城,在水一方。悠悠淮河水,滋潤兩岸萬畝良田,也養育著堅韌不拔的江淮兒女。素有“中國弱筋小麥第一縣”的淮濱縣因地處淮河之畔而得名,夢里水鄉,麥浪翻涌,馬集法庭便坐落在淮濱縣糧食主產區馬集鎮。馬集法庭秉持“服務糧農、助力糧企、能動履職”工作理念,探索出源頭預防“抓前端”、淮楓和暢“疏中端”、實質解紛“治末端”的“三端共治”基層治理新路徑,打造“弱筋小麥綠色法庭”,為糧農、糧企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助力轄區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多元”聯調共參與,“無主地”變“安心田”
盛夏的午后,蟬鳴聒噪。村西頭那片荒廢多年的洼地旁,老張攥著鋤頭的手青筋凸起,對著村委會干部吼得脖筋直跳:“俺家三代在這拾掇,憑啥要收回去?”身后幾個同樣在此開墾多年的村民跟著嚷嚷。這片被遺忘多年的“無主地”,驟然成了矛盾的火山口,幾個村民卻咬定“先占先得”,沖突一觸即發。
眼看矛盾即將升級,村支書一個電話撥進了鄉綜治中心。不到一小時,馬集法庭庭長、轄區司法所所長、派出所所長的身影便出現在鄉綜治中心,“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的多元聯動機制瞬間激活。法庭庭長用直白的語言釋明法律利害關系,經過多方4個小時的共同引導,在既要保障集體資產不流失,也要承認村民投入基礎上,村民與村委會最終口頭達成土地租賃協議,村民承認土地權屬歸村集體,村集體則充分考慮村民開墾投入,將土地租賃給現耕種村民。一場可能激化的矛盾,悄然消融,“無主地”終成“安心田”。
馬集法庭深知多方參與調解的化解力量,堅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主動融入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將一方調解化為多方調解,集中多方力量化解矛盾。2024年以來,馬集法庭通過多元聯動方式,在轄區內共同化解矛盾糾紛231件。同時,探索建立“人民調解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員額法官”的“三員聯調”模式,通過人民調解員說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說理,員額法官說法,切實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就地化解、實質化解。
溫度+速度,“淮楓和暢”促鄉村綻放“東方之花”
“我這身體不好,本來以為這錢要不成了,沒成想竟然能在家里給錢要回來。”陳某眼角泛著淚光如是說道。
一天前,一通求助電話牽動了馬集法庭庭長的心——72歲的陳某因病臥床多年,一件借貸糾紛成了他心頭沉甸甸的石頭。在村委會的幫助下,通過“碼上找法官”二維碼,聯系上了馬集法庭庭長,講述事情原委。第二天,庭長帶領著法庭立案團隊并特邀“老村長”調解員一同叩響了老人家的門。
在院落里,沈小平庭長耐心細致的向當事人講解訴訟流程,當事人口頭起訴,并由工作人員做好記錄。兩個多小時里,三杯涼透的茶見證著這場特殊的“院子立案”。陳某與張某有親戚關系,張某因建房資金周轉困難向陳某借款,借款后多年未能償還,但陳某因病身體無法自由活動未能向張某催要。經過了解案情以及陳某身體情況,庭長及調解員商議為陳某開啟“綠色通道”,快立、快審該案,由調解員聯系被告張某轄區村委會主任,通過了解被告本人及家庭的詳細情況,會同“網格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還款辦法,又通過背靠背調解,疏通雙方當事人的心里隔閡,最終達成調解意見。
馬集法庭總結淮河治理的歷史經驗,將“疏”和“通”作為抓手,積極整合轄區調解資源,探索建立“淮楓和暢”調解平臺,多方參與共同化解矛盾糾紛。立足轄區全縣糧食主產區的功能定位,推出“一室一庭一碼一評估”(老村長調解室、綠色巡回法庭、碼上找法官、糧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機制)服務糧農糧企司法措施,確保轄區糧食安全。法庭還設有“老村長調解室”“小鎮家事調解室”“人大代表調解室”三大特色調解室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村民委會委員、網格員等,納入先行調解平臺,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48件,婚姻家庭案件同比下降16%。2024年以來,馬集法庭調撤率達到55.84%。
“結案”到“案結”,“解”了百畝良田里的“結”
嗡嗡嗡……,原來是張某的無人機在噴灑農藥。無人機噴灑的“藥雨”順著風飄到了李某的紅薯地里。隨著噴灑農藥的無人機遠去,留下身后一片“殘黃”。后,李某來到馬集法庭起訴,要求張某賠償其百畝田地中的紅薯損失。經過庭長、調解員多次調解,雙方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庭長只好依據事實情況,判決張某賠償李某經濟損失。判后庭長內心始終牽掛該案后續情況,覺得一紙判決易下,真正消融鄰里堅冰、彌合人心裂痕,才是司法溫暖的試金石。遂在判決之后多次與張某聯系,并聯系轄區人大代表共同向張某釋法明理,溝通化解心結終使張某放下成見,主動將賠償款交給李某。一份公正的判決,加上多次走心疏導,最終讓紙上的公平,化為看的見、摸得著、暖人心的現實,是“案結”更是“事了”。
從碧綠的麥田到金黃的稻田,馬集法庭不斷探索和實踐“楓橋經驗”,通過不懈努力,切實把“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落到實處,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探索出“三端共治”多元化解的基層治理模式,該模式將在實踐中繼續踐行。“淮濱縣人民法院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多元共治的精準服務、行之有效的路徑方法,將‘如我在訴’理念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寫下生動注腳,以高效能司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淮濱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振芳如是說。
供稿:省法院民一庭、淮濱縣法院馬集法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