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等不到中方的明確態度,美國終于按捺不住了。
美財長貝森特最近急匆匆地跳出來放話,開始威脅中國,別買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
這一番話毫不掩飾地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把中國的能源交易放到中美談判的桌面上,增加壓力,逼迫中國妥協,不得不說,這種操作不僅霸道,而且透著一股強烈的焦慮。
貝森特的一番話可不只是“建議”,其中夾雜的威脅意味再明顯不過:如果中國繼續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那么美方可能通過增加關稅等方式對中國施壓,試圖扭轉當前的談判局面。
緊接著,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更是放出了狠話,聲稱如果俄烏戰火在五十天內無法平息,美國將對俄羅斯商品征收百分之百的關稅,并“連坐”所有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這意思已經說得很直白了,中國當然也在這個威脅之列。
說到底,貝森特和特朗普不過是在搞一套老掉牙的“虛空造牌”套路,他們妄圖把中國與俄伊石油交易這件事強行拉進談判議程,實則就是想多攢點底牌來增加所謂的談判籌碼,這種綁架式的議題設置,說穿了,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在美國眼里,中國的全球能源交易從頭到尾只是市場行為,既不違反國際規則,更不觸犯制裁條例,美國明明心里清楚,卻偏偏要將這件事扭曲成一個“問題”,這背后的私心,顯然昭然若揭,實際上,美國一貫把制裁當成地緣政治工具,用來遏制對手、強化自身的全球主導地位。
但偏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其合理合法的石油交易徹底打亂了美方的算盤,俄伊的能源出口在國際市場舉足輕重,而中國作為主要買方之一,不可能無視自身龐大的能源需求去迎合美國人為制造的所謂制裁。
這就讓一向擅長施壓的美國氣急敗壞,威脅成了他們唯一的辦法,但問題是,這套做法對中國行不通,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此問題上的態度十分明確:合作伙伴的選擇和貿易路徑,是由自身利益來決定的,而不是別人拿著鞭子指揮。
過去幾個月,中國沒有從美國購買哪怕一滴石油,這一結果自然讓美方陷入尷尬和被動,也進一步強化了其對于中方施壓的急迫性,你不是利用不了中國的龐大能源市場嗎?那我就搞威脅疊加威脅,試圖讓你“回心轉意”。
歸根結底,美國的焦慮藏不住了,在過去的長期僵持中,中方不卑不亢,始終不愿配合美國按其劇本行事,這讓美方逐步失去了耐心,于是將石油交易這樣沒有任何問題的市場行為拿出來說事,試圖通過增加議題范圍來制造籌碼。
這種策略并沒有使中方妥協,反而暴露了美方的無能和緊張,從泛泛而談到公開威脅,貝森特的言行充滿了一種無法掩飾的焦慮感,聯合制裁壓不住中國,談判也得不到突破,一口氣憋在心里,消化不了,也發泄不出。
美國這招已經接近啞火,全球化浪潮下,市場邏輯早已超過了政治邏輯,制裁的武器和貿易的枷鎖,已經越來越難限制住像中國這樣有分量的國家,對于毫無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和所謂的“長臂管轄”,中國一直是堅決反對的,同時也有足夠的靈活性和選擇余地去應對。
靠威脅獲取談判優勢,這種套路對美國國內或許一度奏效,但放到全球,這種不可理喻的思維方式卻成了笑話,美方最近頻繁釋放所謂“談判信號”,無非是試圖制造一種“中美即將重新開啟深度對話”的氛圍,從中國至今未作回應的立場來看,美國人可能要空歡喜一場了。
石油議題也許是他們最后的稻草,但很明顯,這根稻草根本不可能改變中方決策的邏輯,從貝森特的表態到特朗普的“狠話”,美國人已經把自己的底線暴露得一干二凈,他們困惑于為何中國能如此堅定地抵制不合理干涉,更困惑于為何全球貿易舞臺上,美國的舊手段越來越不靈光。
他們該試著接受一個現實:中國不是任人擺布的棋子,而是一個有自己利益主張的主權國家,大棒揮來揮去到最后,落空的可能只會是砸在自己腳上。
中方不會為了迎合別人的地緣目標而放棄自己的能源選擇權,這個原則不會因為誰發狠、誰放話而改變。
無論是威脅還是畫餅,中方在自己的決策上尤其清醒,也尤其強硬,美國越想用壓力填補自己的虛弱感,就越顯得魄力不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