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地區隨著"726大罷免"投票日進入最后6天倒計時,臺北市長蔣萬安突然在公開場合向賴清德喊出"一家人槍口不對內"的示好言論,而被視為國民黨精神領袖的馬英九則在沉默多時后首度發聲,直指賴清德犯下"破壞民主、撕裂社會、操弄統(頑固)獨"三大罪狀。
蔣萬安在7月17日的"北部城鎮韌性演習"現場,他當著賴清德的面強調"團結來自于我們都是一家人,槍口絕對不對內"的共同信念,這番言論被島內輿論視為對民進黨"大罷免"行動的委婉勸誡。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個月前的6月28日,蔣萬安還曾痛斥賴清德推動的大罷免是"選輸就翻桌"的鬧劇,稱"全世界都在笑話我們"。態度轉變之快,讓政治觀察家嗅到不尋常的氣息。媒體人吳子嘉分析認為,蔣萬安此舉在藍營內部獲得加分,而賴清德激進的政治操作反而成了蔣萬安的"最大啦啦隊"。
賴清德在同一場合突然高喊要以"反并吞"作為團結的共同信念,這種將兩岸議題強行植入防災演習的突兀操作,暴露了其"抗中保臺"路線的思維定式。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賴清德口中所謂的"清除雜質"行動,正在臺灣社會制造更深的分裂。國民黨人士直言,全世界沒有哪個地方會有執政黨發動對在野黨的無差別大罷免,這種為罷免而罷免的做法正在傷害臺灣的民主制度。
馬英九在7月19日新北市的反罷免造勢活動中,罕見地系統梳理了賴清德的三大罪狀:其一是通過"大罷免"破壞民主政治的基本規則,將立法機構變成"清黨"工具;其二是以"抗中保臺"為名制造社會對立,導致臺灣內部撕裂加劇;其三是操弄統獨議題觸碰兩岸紅線,將臺灣推向危險邊緣。馬英九的這番表態被視為國民黨對賴清德路線的全面否定,也標志著藍營內部溫和派與強硬派在反制民進黨議題上達成暫時共識。
賴清德推動的"726大罷免"是針對31名藍營立委的罷免行動,若全部成功將使民進黨重新掌控立法機構。但賴清德團隊顯然低估了反噬效應——最新民調顯示,超過53%的民眾對大罷免持負面看法,這一數字在年輕族群中更高達62%。更致命的是,賴清德的激進路線正在加速藍白陣營的合流。7月19日當天,蔣萬安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在臺中同臺造勢,這種在去年"大選"期間都難得一見的場景,如今卻因反對共同敵人而成為現實。
國民黨內部的分裂危機同樣不容忽視。臺中市長盧秀燕對賴清德所謂"史觀"的曖昧態度,與黨中央的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對比。這位被視為2028年潛在"大選"人選的政治人物,公開宣稱"臺灣是國家"的表態,不僅引發深藍支持者強烈不滿,更暴露出國民黨在核心價值上的搖擺困境。黨內人士擔憂,若不能盡快確立清晰的兩岸論述,國民黨很可能在反罷免勝利后陷入更嚴重的路線之爭。
蔣萬安在7月19日當天旋風式出席三場反罷免造勢,從臺北市場掃街到新北萬人集會,再到臺中與藍白大咖同臺,展現出不尋常的政治能量。有分析指出,這位臺北市長正在利用反罷免議題積累全臺影響力,其"先示弱后出擊"的策略,既避免了與賴清德正面沖突的風險,又成功塑造了"團結守護者"的形象。這種柔性攻勢與馬英九的強硬批判形成互補,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國民黨長期存在的領導力真空問題。
面對日益壯大的反罷免聲浪,民進黨不僅沒有調整策略,反而變本加厲地推動"17項策略"驅趕陸配,這種將意識形態凌駕于現實政治之上的做法,連綠營內部都開始出現質疑聲音。更諷刺的是,賴清德在6月27日的講話中,竟將立法機構稱為"臺灣政治最大障礙",完全忘記民進黨過去八年完全掌控立法機構時,是如何漠視在野黨聲音的。這種雙重標準正在快速消耗民進黨的道德資本。
隨著投票日臨近,臺灣社會的焦慮情緒持續升溫。商業團體擔憂大罷免引發的政治動蕩將沖擊經濟復蘇,已有超過200家企業簽署聯署書呼吁政治降溫。教育界則對賴清德團隊篡改歷史教科書的行為發出警告,指出這種"文化臺(頑固)獨"操作正在毒害下一代的歷史認知。就連傳統上傾向綠營的宗教團體也公開表態,媽祖繞境等兩岸宗教交流活動因政治干預被迫取消,引發信眾強烈不滿。
國民黨能否在最后6天動員足夠多的"反罷免票",將決定臺灣未來三年的政治格局。而賴清德若在罷免案中受挫,其黨內地位恐將遭遇重大挑戰。但無論結果如何,蔣萬安與馬英九這一柔一剛的配合,已經為國民黨找到了對抗民進黨的新戰術組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