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行進邊關的思政課”實踐團前往云南省綠春縣,調研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狀況,積極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助力鄉村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期間,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大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在綠春團縣委掛牌,并簽署了“渝尼同行 三地貫通”研學活動合作協議。
基地掛牌儀式。李燦攝
“此舉是把合作共贏、一體推進、共同成長的理念化作項目落地和延伸,助力夢想起航,拓展育人路徑,促進民族團結,激發師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先鋒踐行者?!焙灱s儀式上,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凌曉明表示,也希望此次“行進邊關的思政課”能夠激勵學生扎根基層了解國情民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創新創業中貢獻智慧、增長才干。
“上海托底服務、重慶教育賦能、綠春本土引領,促進就業穩定與教育發展良好互動,這既是對中央幫扶要求的具體落實,也是我們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上海市中小企業技術人才引進服務中心主任徐建華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協作,攜手助力邊疆學子圓夢未來,共同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綠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吳炯有感而發,現場即興吟詩一首:山鎖寨,晨霧早,雛鳥望斷故鄉坳。忽有長軌撞開云,馱起星光向遠道。滬渝掌燈暖星河,輕軌光浪書城潮。山外山種進眼眶,雛鳥翅展量天高。
簽約儀式現場。李燦攝
據了解,綠春縣地處中越邊境,是集邊疆、山區、少數民族為一體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每年有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
“8.4萬外出務工人員背后,是六千余名留守兒童和五百余名困境兒童。”綠春縣委副書記馬俊道出了綠春縣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如何讓孩子走出大山見世界,讓務工家長身在山外能安心?渝滬滇三地有關單位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動。
今年年初,綠春縣25名哈尼族留守中小學生在重慶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渝尼同行 三地貫通”研學活動。這場跨域千里的研學之旅,由綠春縣人民政府、上海市中小企業技術人才引進服務中心、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共同舉辦,是渝滬滇三地響應國家對口幫扶部署、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學院十多位本碩同學們陪伴25位綠春學子在山城留下成長的足跡。聲景實驗室里,哈尼古調與數字技術的交響讓我們聆聽到民族特色韻律;自設展銷會上,小朋友們用略帶鄉音卻充滿自豪的語氣推介哈尼特色農產品;動手實踐中,他們專注操作凈水實驗,成功搭建港珠澳大橋模型;重慶大學校園廣場上,孩子們跳起古老的紅河民間舞蹈……”談及這場研學,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3級碩士生洪小清依然記憶猶新。
在洪小清看來,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靈魂的喚醒,在這群特殊孩子們心田里播撒希望的火種,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其中。
“行進邊關的思政課”實踐團走進綠春。蘇泓羽攝
跨越千里的情誼,早已超越研學本身。從重慶的城市課堂到綠春的山間校園,從上海的幫扶助推到邊疆的成長故事,渝滬滇三地緊密聯結,讓內陸與邊疆的情誼跨越山海,讓“走出大山”的夢想有了更堅實的依托。
曾參加游學的一名綠春學生在日記里寫下:原來山的外面不是山,是星辰大海。(晏紅霞、崔晏琳、王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