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始終將深化實踐教學、拓展育人平臺作為學校發展的戰略支撐,秉承“知行合一、能力為本”的辦學理念,持續構建“校內+校外”“專業+素養”“認知+服務”的立體化實踐體系,致力于培養適應時代需求、具備過硬本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近期,學校通過共建優質基地、創新“四維研學”模式等舉措,再次將實踐育人工作推向縱深。
基地共建強基固本 拓展實踐育人新載體
夯實實踐育人的基礎在于構建穩定、優質的實踐平臺。7月9日,貴陽信息科技學院與貴州秉義特訓營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并舉行實踐教育基地共建授牌儀式。此次合作標志著學校實踐育人平臺網絡的又一次重要拓展。
圖為學校與貴州秉義特訓營正式簽署合作協議.
授牌儀式座談會上,貴陽信息科技學院教師王雯雪詳細介紹了學校構建的“12345”實踐育人體系——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為1個核心目標;堅持“思政引領”“能力提升”2輪驅動;依托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專業實習3大平臺;推動實踐與思政教育、專業學習、創新創業、職業發展4個融合;強化制度、隊伍、經費、陣地、安全5維保障,并提出希望依托秉義特訓營的優勢資源,共同打造特色實踐課程,探索“高校+研學基地”的協同育人模式。
此次授牌的秉義特訓營基地,是學校精心構筑的龐大實踐育人基地網絡中的又一重要支點。截至今年7月,學校已建成250余個校內外實踐基地,涵蓋中國書畫院貴州分院陽明書院基地、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研究基地等,覆蓋專業實習、勞動教育、紅色文化、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多元領域。這些基地星羅棋布,有力支撐著學校常態化開展的寒暑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專業實習實訓等活動,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錘煉技能、檢驗理論、提升素養的堅實后盾,有效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者有機統一。其作用不僅體現在提供實踐場所,更在于校企協同深化育人內涵,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四維研學”賦能成長 實踐淬煉顯真章
依托豐富多元的實踐平臺,貴陽信息科技學院的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悟成長。以今年7月“紅炬逐光”三下鄉實踐隊在貴州綏陽的實踐為例,學校創新性推行“四維研學”實踐育人新范式,創新運用“五個一”學習法(即一次深度參觀、一次現場體會、一次主題研討、一次心得感悟、一次成果分享)將傳統“三下鄉”活動升級為“紅色鑄魂+地質探秘+農耕礪行+公益暖心”的綜合育人實踐。
圖為三下鄉出征儀式.
紅色鑄魂:在遵義會議會址、綏陽烈士陵園、409“三線”軍工遺址,隊員們通過“三維一體”研學體系(歷史現場教學、情感共鳴體驗、精神傳承實踐),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青春血脈。實踐隊長陳廳表示:“這次讓紅色教育真正入心化行,未來我們必將以歷史為鏡,續寫青年擔當。”
地質啟智:在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及紅果樹生態區,開展“三階式”(觀察發現、知識構建、教學轉化)研學,將喀斯特奇觀變為地質課堂,激發科學興趣,鍛煉知識轉化能力。學生夏俊感嘆:“最天賦異稟的雕塑師應該是大自然,比起書本知識,這樣的研學活動讓我更加深刻地領會了抽象的地質原理。”
農耕礪行:深入鄭場鎮、小關鄉金銀花種植基地,親身參與果品采摘、分揀,學習金銀花種植技巧,并在空心面非遺工坊體驗千年技藝。隊員們真切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價值,隊員冉祝娟在日記中寫道:“此次活動讓我對鄉村振興有了更深的思考。”這些“沾泥土”“流汗水”的經歷,讓青年學子對“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
公益暖心:在綏陽縣虹橋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隊員們結合專業特長精準開展“健康護航”科普、“童伴之家”教育賦能(智慧課堂、心靈繪畫)、“敬老傳情”青春音樂會等活動。隊員朱娜分享道:“孩子們追著問‘明年還來嗎’,那一刻真切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價值。”
一場沉浸式深度參觀,一次身臨其境的現場體會,一場聚焦核心的主題研討,一番直抵內心的心得感悟,一次干貨滿滿的成果分享。這場沉浸式、反思式、轉化式的“四維研學”實踐,成為一堂生動的新時代實踐育人“金課”。學生們在田間地頭、社區巷陌、歷史現場和社會服務中,深化國情認知,錘煉意志品質,提升溝通協調、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知識應用、社會責任等能力,真正實現認知升級和行動自覺,交出一份飽含真知與深情的青春答卷。
頂層設計引航向 實踐育人成果豐碩
實踐育人的深度與廣度,離不開學校層面的戰略謀劃與系統推進。學校始終將實踐育人置于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關鍵位置,其頂層設計聚焦于“12345”實踐育人體系的深入落實,強調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體、創新實踐育人方式方法、深化實踐育人與應用目標的融合對接,有力支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圖為學科競賽比賽現場。
2025年1月起,學校實踐育人工作成效顯著。截至今年6月,學校在多項學科競賽中斬獲佳績,52個項目在第十九屆“挑戰杯”貴州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3金、2銀、47銅,創歷史新高。學生通過“挑戰杯”“互聯網+”等競賽平臺的項目化運作,錘煉了實戰能力。常態化、品牌化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已融入校園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實踐中鍛造出的社會責任擔當、專業應用能力、創新創業精神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素養,成為他們邁向職場的核心競爭力,生動詮釋了學校應用型辦學的核心追求。
從共建基地延伸的育人觸角,到“四維研學”激發的成長蛻變,再到頂層設計指引下的系統實踐,貴陽信息科技學院以“實踐育人”為核心紐帶,緊密鏈接著課堂與田野、知識與能力、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正如學子們在“三線”軍工遺址感悟的“螺絲釘精神”一樣,每一位貴科學子都在實踐的熔爐中被鍛造成能堪當時代重任、服務地方發展的堅實“螺絲釘”。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實踐育人模式,拓展育人平臺,豐富育人內涵,不斷鞏固其作為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撐”。(圖/文 貴陽信息科技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