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郭默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7月中下旬,四川大學河南籍學子組成“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享有“唐三彩第一村”美譽的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南石山村。
他們深入高氏三彩傳習館、三彩生產車間、張家彩窯等核心場所,與當地鄉村干部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展開對話,共同探尋唐三彩這一千年瑰寶的傳承密碼,及其在現代鄉村產業中的發展路徑。
四川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傳承人高水旺合影。易紫涵/攝
7月17日,在南石山村高氏三彩傳習館,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唐三彩的歷史淵源、工藝特色、工藝流程,及其近代復興傳承之路。
實踐隊一行目睹師傅們精準地把握釉料濃度,一筆一畫賦予泥土生命;高大的傳統西域馬素件旁,女工的巧手在為新IP“小胖馬”的鬃毛塑形,體現著傳承與創新的平衡。在傳承人的講解下,大家了解到,唐三彩工藝體驗與美育研學深度融合,已實現了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農業增效益的良性發展。
座談會上,孟津區朝陽鎮副鎮長李林與南石山村黨支部書記莫向楠介紹了當地推動產業升級的舉措:通過政策吸引商戶、完善配套服務,并大力拓展研學旅行、直播電商、引入現代設計開發文創等新業態,長遠目標是打造媲美“景德鎮”的唐三彩文化IP和大型陶瓷交易市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說:“技藝歷經滄桑,部分核心業已失傳。當下困境在于傳統技藝的 ‘慢工出細活’特質與現代青年快速創收需求之間存在鴻溝。”高水旺正在努力探尋破解之道。
女工正在手工三彩上釉。馬秋妤/攝
學子們期待未來能融合各自的專業知識圖譜,在文創設計、技術應用、傳播推廣等多維度,為家鄉唐三彩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讓這份源自故土的千年窯火,在當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文化根脈與鄉村振興之路。
實踐隊員石晶表示,四川大學河南籍學子們腳踏家鄉熱土,眼觀千年技藝,心系非遺傳承與產業振興,在觸摸窯火溫度與傾聽匠人心聲中,深刻體悟了守護文化根脈的時代重任,并思考“非遺如何在新時代活起來、火起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